AI养老还有多远?
2018-07-30郭鹏
郭鹏
动辄上万元,一般家庭难以负担,福利性的养老机构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能够为其买单的,主要是高收入家庭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养老服务机构。
近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行,同期举办的世界智能科技展特别增设了智能体验区,一些应用于养老领域的“黑科技”备受关注。
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增加,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领域,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日常应用,AI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的情况下,AI养老渐渐走到人们面前。
与其他“AI+”相比,老年群体的特征较为鲜明。对其而言,身体机能的逐步退化使得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生活辅助功能要求较高。
一些老年人及养老领域人士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关注AI养老,但是否需要AI养老,要看其能否真正切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
“没有温度”
家住辽宁锦州的王凤义前不久收到女儿的一份礼物,一款名叫小AI的智能音响。女儿希望AI音响可以凭借语言交互功能陪伴独居的父亲聊天。
因为操作简单,王凤义很快掌握了音响的功能。“小AI同学,今天天气如何”,“帮我放段评书《三国演义》”,王凤义觉得很是新鲜有趣。
但没过多久,他似乎看透了这位新朋友。王凤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款音响就是一个可以发出语音指令的收音机,至于对话功能,还不如和一个刚学说话的小孩聊天有意思。“长时间来看,这个音响对老年人排解孤独帮助不大。”
其实,智能音响只是AI养老产品中的情感陪伴类产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逐渐下降,跌倒的风险随之增加。目前,可以将老人抱起并协助其站立和坐下的机器人已经问世,这款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对人体皮肤的触觉控制接触力度,为失能老年人穿衣。
除此之外,可实时监测心率的智能床垫,防止老人因久坐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智能马桶,以及利用室内网络信号,实现老年人呼吸检测、跌倒检测、入侵检测、行为识别和日常生活状态长期监督的无线感知产品已屡见不鲜。
对于这些AI养老产品,有老年人在受访时表示,他们可以接受有实时监测功能的产品,但不太信任能协助老人起立和坐下的机器人。
他们认为,机器人不管如何设计,都是假人,没有温度。“如果我一个人在家,是不会使用这种机器人的,一是不放心,二是让一个铁疙瘩站在我对面摆弄我,心理上无法接受。”
成本不低
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020年将达到2.48亿规模,到2050年将增至4.8亿。
受此影响,养老产业将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新兴市场,尤其是如今老年人消费意识增强,购买相关用品、服务的观念逐渐形成的情况下,AI养老已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全新风口。
虽然市场一片向好,但在河北廊坊经营养老机构多年的刘海金看来,AI养老产品要想被市场上传统的养老机构接受并使用,仍需时日。他肯定这类产品的功能和意义,但认为,需要破解的难题是AI产品价格高昂。
刘海金经营的是一个中低价位的养老院,共有50多张床位,在他的养老院,还没有引进那些动辄上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的AI养老产品。
目前,他还不想跟进AI养老,觉得投入一款AI设备还不如多聘用两个护工实用。因为引进AI产品,成本要增加,但入住的老人不会因为这些产品而愿意多支付养护费。
“AI养老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概念。”
刘海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虽然现在AI养老已经在日常助手、医疗看护、情感陪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类细节设计也让其功能更加全面,但其终究仍是一个尚待开发普及的领域,这意味着,养老机构要想提供优质AI养老服务,必然支付高昂成本。
而对于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带来的经济压力无法回避。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李阌,由于没有精力照顾老人,花钱为母亲请了护工。一个月近6000元的护工费占了她月薪1/3,所以她平时比较留意AI养老方面的新闻。她决定为母亲购买一台能够代替护工的机器人设备,“毕竟是一次性投入,长远看是合适的。”
技术强推?
虽然在养老方面利用“黑科技”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老年人真的需要全面AI养老吗?甚至有人发出质疑,AI养老是高科技的强推。
对于这样的质疑,有业内专家认为,不存在技术强推,促使AI养老发展的,还是当前可以预见的市场需求。计划生育对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显现、生育率持续走低等,造成中国老龄化加速。庞大的老龄人口需要更多人照顧,护工需求持续走高,养老需求居高不下,AI自然成了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新路径。
有观点指出,要实现全面AI养老,需经过一系列降成本研究,以亲近普通的老人群体。
目前,AI养老产品动辄上万元,一般家庭难以负担,福利性的养老机构也很难对这些产品产生兴趣。能够为其买单的,主要是高收入家庭和一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养老服务机构。
降低研发成本将有助于提高产品普及率。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投入。需求+技术+商业机构+政府福利性投入,组合措施的有效实施,全面AI养老或许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