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8-07-30罗燕
罗燕
如何建设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智慧,
从单位制的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热闹的乡村到空心化的村庄,4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城乡社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社区治理迎来诸多挑战。如何建设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智慧。
在城乡社区治理中,政府既不能包办过多,也不能放任不管,如何让社区治理更加有效,社区服务更加完善?很多地方进行了探索。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方的社区情况千差万别,城乡社区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社区减负增效
“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在北京一个社区工作5年后,刘琳(化名)充分体验到了这个段子背后的辛酸。
刘琳在研究生毕业时选择去了一个社区服务工作站,当时还带着很多想法,想为社区做些事情,但工作后发现,她的日常工作就是疲于应付各种琐事。
“上面的工作一股脑地派下来,能完成就不错了,根本没有精力带领社区组织活动,也不想多事。”刘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在我国的社区治理中,行政功能远远大于服务功能,这是个大问题,行政功能过多挤占了服务功能发挥的空间。
在刘琳看来,社区治理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积弊,不能把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到社区来做。
事实上,“万能居委会”“社区万能童”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的热切关注,相关政策已经出台。
2015年7月,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针对社区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减负七条”,即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整合社区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在2017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成为城乡社区治理中需着力补齐的短板。明确应当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要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基层政府各职能部门不再单独组织考核评比活动,取消对社区工作的“一票否决”事项。
“社区减负增效,看似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刘琳感叹。这两年来,她所在的社区行政工作在减少,但服务功能加强还需要时日。
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参加社区活动?那是老年人的事情吧。”在北京昌平区的一个社区,一位20多岁的居民笑着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发现在这个社区,居委会有时候也组织一些活动,但参加活动的确实是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平时要上班,周末不是睡觉就是玩,哪有时间呢?”一位大妈表示理解。
事实上,在很多社区里,居民对社区活动参与热情并不高,一些社区活动不得不靠发小礼品来拉人气。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区的类型和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李强分析,我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从过去的以普通街道居民区、单位大院社区和农村社区为主的社区类型和邻里关系,转变为各类商品房小区、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新型農村社区等社区类型和邻里关系。同一社区的很多居民之间互不相识、来往较少,社区凝聚力下降,协调居民关系、化解社区矛盾、有效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区居民自治不足,成为城乡社区治理中最大的软肋。《意见》将“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具体分解为城乡社区“六种能力”的增强。其中,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居于首位。
很多地方在社区治理中着力强调“共建共享”,鼓励居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比如,福建省厦门市全面推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以共同参与塑造社区精神,通过激发居民群众广泛参与,促进居民群众相识相知、融合融洽,由“生人”变成“熟人”,成为“一家人”,培育形成“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
互联网助力社区建设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对很多人来说,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远多于生活中的朋友。见面不认识的两个人很可能是网络上的好友。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城乡社区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很多社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建立了社区QQ群、微信群,社区的一些活动召集、事项通知变得简单了。尤其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互联网的运用让他们更加方便参与社区事务。
在农村,老乡群、村民群让外出务工农民也有了参与村庄事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社区空间让他们找到了一些归属感。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自2014年以来,针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和各类社区治理难题,以社区或居民小区为基本单位,全面推动了“互联社区”信息平台建设。
“互联社区”融入了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元素,目前已开发小区大喇叭、民情民意投票、便民服务等15个基本板块。同时,平台的功能板块设计还综合考虑了居民需求的差异性,做到全区160个社区和小区的“互联社区”既统一规范,又各具特色。在使用终端上,集电脑网站、手机微信、12349民生电话热线于一体,用起来非常便捷。
线上投票、网上议事,很多社区事务在网上解决了,青岛市市北区社区管理部门发现,互联网与社区建设的深度融合,让社区治理参与更加广泛,社区服务更加精准,社区公共事务决策更加高效。
城乡统筹推进
自2011年开始,民政部先后确认了3批83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015年,首批12个实验区已经过3年试验周期,顺利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圆满通过结项验收。今年,民政部将进行第三批实验区结项验收。
2017年4月,民政部启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工作,并确认了首批48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城市、农村社区治理都在推进,但步调并不一致。农村社区治理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陈越良指出,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在巩固已有基础、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则要从试点实验向全面推进过渡,通过创新引路、典型示范,逐步探索符合城乡社区治理一般规律、农业农村实际特点和农村居民现实需要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
他认为,《意见》强调的“四个作用”“六个能力建设”,这是城乡必须坚持一致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城乡各有特色、各有区别,即使同样都是乡村,东部乡村和西部乡村差距也是很大的。比如信息平台建设,从社区治理上来说,这个之间存在的差距就很大。具体说民政系统,一个社区里发低保,发达地区我们通过信息网络打到卡上,可是欠发达地区,老百姓不知道卡怎么用,网络还没有到他那里,所以那个地方就需要我们民政工作人员送到他手上。但从建设目标上讲,都是往信息平台方向发展,都是往同一方向努力发展。
根据《意见》,城乡社区建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第二步,再过5到10年,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