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都:残健共融情暖社区
2018-07-30畅婉洁
畅婉洁
阳光驿站,是成都市郫都区开展残健共融的一个小的缩影,残健共融,是郫都区探索社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这盆花送给你。”在四川郫都区花园镇白鸽村“阳光驿站”,脑瘫小伙小明(化名)把刚刚手工课上亲自动手做的艺术盆花递给记者。
小明今年18岁,不会数数、不识字。从家到村委会几百米的距离,他经常迷路。自从融入“阳光驿站”这个大家庭后,他再也没有走丢过,甚至还学会了做很多事情。每天早上,他都能穿戴整齐,独自一人来“阳光驿站”“上班”。
很多残障人士因长期不接触社会,性格变得古怪,语言举止会越来越迟钝。为此,
“阳光驿站”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一一做手工、画画、写字、唱歌及器械上的肢体训练等,“阳光驿站”相关负责人高清茹说:“别看他们做手工好像很悠闲,实际上是通过手部活动来刺激脑神经,增进动作的协调性。”
阳光驿站,是成都市郫都区开展残健共融的一个小的缩影。残健共融,是郫都区探索社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径。
郫都区结合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設高品质和谐生活社区这一契机,以“阳光驿站”为框架,建成了集康复、工疗、娱疗、辅助就业、日间托养、党建示范、便民代办、“微创投”等为一体的社区残健融合服务综合体。残健深度共融有效地激励了残障人士的参与性、自发性、主动性和乐观态度,推动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社区居民在与残障人士的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了平等相处、守望相助、扶残助残的良好社区文化。
多举措残健共融
郫都区以“共建社区、共治事务、共享服务”为理念,为弱势群体及其他居民提供“无障碍、零距离”的残健共融服务。
2017年,为满足聋人、盲人的文娱需求,郫都区从上海引进无障碍电影机和配套设施,成立了全国首个村级“无障碍影院”。社区相继开展了手语、盲文的教学,发放助听器、拐杖等辅助器具,配备读书机、听网机等,为残疾人打造多条顺利融入外界的通道,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建立了残健共融文化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基层人群。
郫都区在一些社区内设“党群服务中心”,向弱势群体和其他居民宣传政策,并由党员带头提供文明劝导、纠纷调解、节日关爱等义工服务。通过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的服务能量,使社区内的残障人士和居民都不断增强参与社区治理的自治意识、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针对弱势群体及其他居民遇到重大困难不能自行解决的状况,郫都区采取众筹方式创新成立“社区微基金”,为困难家庭和急需救助家庭提供救助资金服务。
整合后的优质社区资源形成了集托养、康复、培训、就业、文体、维权等各项服务于一体的残障人士综合服务机构,残障人士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无障碍、零距离”服务,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内涵。
建章立制,评估考核
为确保规范运行,郫都区根据服务对象特点,建章立制。针对无障碍电影机、读书机、听网机等高端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了管理制度体系,共制定了“阳光无障碍电影院管理规定”等8项制度,初步完成建章立制工作。切实做到有制度可循,按制度办事,有效地保障了优质公共设施在长时期内的利用率、保养度、美誉度的提升。
同时,郫都区吸纳社会资源,培育扶持助残社会组织——郫都区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派驻专业社工处理社区残疾人日常事务及组织相关活动等。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证面向残健的服务便捷精准、优质高效,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用爱心提供贴心服务。特邀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定期对专业助残社工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服务成效上追求专业、高效、精准。
2017年1月,成都市郫都区被中残联列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以“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项目为抓手,郫都区创造性开展“精准康复”工作。目前,已为18964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针对基本医疗和康复需求,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残疾人及健全的社区居民感受到服务的精准高效。
“共建、共治、共享”
2018年1月9日,郫都区收到一份特殊的捐赠——一台电子琴,捐赠者是郫都区一位肢残四级的居民,她想以这种方式来支持和丰富残健共融的社区工作。
郫都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残障人士蜀绣、竹编、沙画、布鞋等职业,通过培训、落实残障人士就业政策,建立残障人士就业基地,实施“残联+公司+残疾人+市场”的运营模式,推动企业按比例安置残障人士等举措,帮助这些弱势人群切实增加收入、掌握实用工作生活技能。
2017年,郫都区残障人士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另外,加大残障人士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也初见成效。
成立至今,郫都区辐射带动周边4~5个村进行大社区、大融合建设,极大地丰富了“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内涵,残健共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郫都区以“高效低耗”的方式建成了郫都区残障人士综合服务机构,使残障人士享受到了“无障碍、零距离”服务,缩小了残障人士与服务保障供给之间的矛盾,为社区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优化了社区运作水准,提高了社区生活质量,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