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方法分析

2018-07-30高明凯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玻璃板平面镜照镜子

高明凯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一节,是反射定律的应用,也是生活现象的理论提升。本节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不难理解,这一规律性知识的得出如果仅依靠生活经验明显不够严谨,不能达成初中阶段“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要求,当然也不利于学生完善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本节的难点从知识上来说是虚像的概念,但是真正的难点却是规律的研究过程。

通常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现象之后,会引导学生猜想像与物的关系,即明确研究任务——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等。此后学生面临的真正困难来了: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实验中用两个相同的物体?一般情况下,实验方案的讨论过程要比实验结论的得出还要费功夫,除非教师只在意结论。

学生认识上的困难才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为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更好地融合,可采取任务分解的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对重、难点认知的完善与提升。

一、经验提纯,明确学习的主题。

“照镜子”这一常见的的物理现象,要上升的规律性的认识,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只是,泛泛的经验之谈很难提炼醒目的学习主题。所以,生活實例、视频短片等经过筛选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照镜子”的规律性认识上。正因如此,所选图片视频等都更加典型和突出“重点”,是出去了芜杂的干扰的学习素材。

学生带着任务观察后,会树立起两个观点,一是照镜子是有规律的,二是照镜子现象有三个要素——物体、平面镜、像。完成观察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照镜子”的规律将揭示三者关系。

而对于虚像的认识可以从“不能用光屏承接”入手,不再等到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时候,以“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来定义。初中阶段需要突出的就是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二、活动加工,探索研究的措施。

基于经验的认识,提出了学习主题,但是仍然没有摆到“实验桌”上来。那么学习主题和研究手段之间任然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

我们不妨将平面镜成像实验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设置一个从生活经验到物理实验的过渡环节,也是对学生经验的提升与完善。

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步,学生拿到五张孙悟空的图片,以1号图片做物体,凭经验从剩余四张图片中选择悟空照镜子时的像(如提前设定为3号图片)。将两张图片竖立在桌上,说出选择依据,学生在次确认了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在两图片之间摆上“镜子”,实际验证一下自己选择的图片是否正确。很多学生就会在已有实验器材中“抛弃”平面镜,而选择玻璃板。学生也会清晰自信地告诉大家,选择玻璃板就是因为能看到3号图片(猴哥儿的像)的位置。“你怎么确认你选对了呢?”学生会告诉大家“3好图片与1号图片的像重合”。

三、实验探究,新法验证“旧经验”。

解决了实验手段中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问题,解决了选两个大小相同的物体验证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的问题,对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的讨论水到渠成,且学生的思维会很好地打开,甚至还会考虑到对实验的改进。

总起来说,这一节课设置了三个任务:观察任务——提取生活经验;初期导引任务——抽取研究方法;实验任务——运用方法研究规律。三个任务成递进关系,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是由学生阐释研究与思考成果,摆脱了教师“说实验”的单调局面。

猜你喜欢

玻璃板平面镜照镜子
照镜子为什么能成像
空杯提重物
平面镜夹角成像探究
“眼瘦了”
猴子照镜子
计算转换法测定动摩擦因数
“光现象”易错题练习
“平面镜成像”练习
活学活用平面镜成像规律
制造美丽的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