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康有为对中国画社会实用化观念

2018-07-30刘巍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审美性文人画

刘巍

摘要: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康有为基于实用主义的观念,出于政治目的,提出改革中国画,强调中国画的社会功用,其观念有助于促进中国实用美术的发展,但也不免误解了中国画主要功能。

关键词:文人画;社会实用化;图像功能;教化功能;审美性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中国画变革主张,影响了几代美术家。尤其是他的弟子徐悲鸿、刘海粟将其观念纳入了实践的轨道,在近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既是近代早期指出中国画问题的人,又是引起画界诸多争议的源头。他所引发的关于写意与写实、院体画与文人画、中国画与西画等问题的论争,至今不息。

康有为在其著作《万木草堂藏画目》《物质救国论》《欧洲十一国游记》等著作中,反复强调中国画的社会功能,如他所提出的“今工商百器皆籍于画,画不改进,工商无可言”,“工商业系于画者甚重。”等观点,认为只有改革中国画,才能发展工商业,把中国画紧密的同国家经济联系起来。显然他的变革主张更多的是从国家政治、经济角度所考虑而提出的,而并非是站在中国画发展的立场。康有为将中国画与工商业联系到一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说“岂知一切工商之品、文明之具,皆赖画以发明之。”“若画不精,则工品拙劣,难于销流,而理财无从治矣。”这里的“画”,在我们今天看来更确切的应该叫做“图”,是具有社会实用意义的美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举世的成就,在自然经济下,基本上都是手工作坊或家庭生产,用于生产的图纸多是由画匠负责绘制。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改良派认为只有发展工业,国家才有出路,由于机械化生产不同于手工作坊,需要更加精细和标准化的图纸,所以对从事绘图工作人员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洋务运动时期,上洋务派创办的几乎各类学堂中,都设有图画课程,并设有“画图房”或“绘事院”。晚清以图学为核心,出现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视觉启蒙运动,以培养和满足工商业需求的绘图人才。学习西方绘画,已经不止是艺术层面的考虑,是关乎着整个社会发展。所以,康有为对中国画社会实用化观念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在康有为看来,“中国既摈画匠,此中国近世画所以衰败也。”而中国画应该“以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以着色界画为正,而以墨笔粗简者为别派。”在他看来中国画的衰落在于贬低匠画,推崇文人画,文人士大夫把中国画当作修身养性,聊以自娱的逸趣,而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时代,康有为作为一个政治家,显然是希望动用一切社会力量来促进国家救亡图存,就算中国画都被要求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

康有为的倡导顺应了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代要求,是有利于近代实用美术的萌发,但他的主张也不免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指出:“康氏不谙中西绘画,主以院体为绘画正宗,是全以个人意志而加以论断者。恐与其政见之由维新而至于复辟者相似,不足以为准绳。”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指出:“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康有为在当时的变革主张,在当时就受到了传统中国画家的激烈反对,他若是仅提倡学习西方绘画,想必不会在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但他贬文人画的价值,则触碰到了传统中国画家的敏感神经。康有为是站在政治立场,出于社会实用观念,要求强化中国画图像功能和教化功能。而传统中国画家,站在中国画立场,强调中国画的精神性和审美性,维护中国画的独立性,不做社会的附庸工具。他们论争的关键问题在于什么才是中国画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纵观中国美术史,从古至今,中国画都与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有着千世万缕的关系。晋陆机在其《土衡论画》中说:“宣物莫善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齐梁时谢赫《画品》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中国画在早期主要的作用就是图像功能和教化功能,记录历史或事件,宣扬政治、道德。唐代《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虽然还是提出:“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但是他已经开始提出绘画的功能不仅是用以“鉴戒贤愚”,而且还用以“怡悦情性”﹐指出“书画用笔同法”﹔提倡“自然”,以“自然﹑神﹑妙﹑精﹑谨细”等来排列画艺高低的品第。随着山水画和花鸟画先后的独立成科,可以看出不管是皇家贵族,还是士族阶层,更加重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于宣扬政治、道德的人物画题材。再至宋代文人画兴起,画家在中国画中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中国画成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聊以自娱的逸趣,也被视为士族阶层的精英文化的象征。可以看出中国画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图像功能和教化功能,已经上层到精神层面影响社会。中国画一旦上升到精神层面,就需要欣赏者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才能读懂作品。那么中国画更加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之间交流,对社会直接的影响已经就没那么明显。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文人画时期,院体画、匠画、风俗画等同样存在并发展着,文人画只是作为画坛主流和标杆,中国画的图像功能和教化功能并没有丧失,只是退而次之。中國画家于宋代就意识到了绘画语言的独立性和本质意义,放眼同时期的西方,绘画还附庸于政治和宗教。可以看出,中国画从最初的“存形”逐渐发展到成名画家个人意志的载体,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需要借助政治、宗教等力量来维持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画的巨大进步。

在物质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确需要引入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西方绘画。康有为的出发点显然是出于好意,但明显带有历史局限性,使用的方法却也是不恰当的,否定文人画,无异于否定中国画自宋代以后的发展,磨灭中国画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康有为的否定,也是给他在美术界带来巨大争议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画,都是一以贯之的发展,不管自身的观点分歧,还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最终会被中国包容吸收,成为其中一部分。实则,不管实用美术,还是纯美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对于国家社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相比康有为时代,只有“画”一个概念的时代,如今我们对美术有了明确细化的分科,各分科各司其职,既互相借鉴,又独立发展,避免了功用的混淆,造成争议,使中国美术事业更加健康蓬勃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审美性文人画
以现象学“本质还原”方法重新审视文人画理论
“文人画”里写春秋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文人画意境的探析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