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的艺术魅力
2018-07-30范占军
范占军
摘要:竹笛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构造简单,明亮圆润的音色与丰富的演奏技巧,颇具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唐宋元以来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到各地方剧种之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使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扮演单一伴奏角色的历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登上了国内乐坛,并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民族独奏乐器之一。
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
一、竹笛的发声原理及特点
竹笛是靠空气柱的劈开振动来发音的一种吹管乐器。竹笛发音是靠演奏者将肺腔的气体通过呼吸道,再经口风控制,形成一束集中的、有一定压强的气柱,亦即“口风”,从“风门”射向竹笛吹孔前沿的边棱,被劈开振动来实现的。演奏者呼出气流的粗细、快慢以及气流与竹笛吹孔的角度直接影响笛腔内空气柱长短粗细的变化,直接影响竹笛发音的音度变化。可见,掌握了竹笛的发声原理就基本找到了对竹笛演奏的音准把握。竹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股哨”,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为现在的竹笛。竹笛多年来以其“穿云裂石”之音和悠远的神韵,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竹笛在很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伴奏乐器的地位,直到解放后,竹笛大师冯子存首次将独奏曲《放风筝》《喜相逢》通过舞台展现给全国观众,轰动全国。从此后,竹笛改变了伴奏乐器的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音乐舞台。
二、竹笛的起源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争议,就目前学术界来讲有三种见解。一是《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二是起源于战国时期。三是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吕氏春秋》中就记载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学生宋玉的《笛赋》也是一手重要文献资料,同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两件横吹竹笛,更进一步的为宋玉《笛赋》中所记载的竹笛提供了真实性的可依根据的实物资料。尤其在唐宋的诗篇里,更不难发现赞扬竹笛艺术的生动咏述:“玉笛迎春风,明月听琴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宋元以来,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地方剧种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现今更多的学者认为笛子为古时西域之乐器,西汉时流入中土。在解放以前它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奏器乐艺术,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
三、竹笛表演艺术的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竹笛音乐从民间到专业。这是我国竹笛獨奏音乐的开始阶段。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冯子存用竹笛演奏了《喜相逢》和《黄莺亮翅》两首曲子,获得极大成功,竹笛作为民间器乐第一次以独奏的艺术形式被搬上演出舞台,它标志着竹笛音乐作为独立器乐形式的开始。此后在冯子存、刘管乐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陆春龄、赵松庭、刘森、黄尚元、孔建华、胡结续等人为代表的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幕后走上舞台,由民间走向专业。同时,各地音乐学院、艺校相继将竹笛作为主要器乐之一纳入专业教学。
第二阶段,1956―1979年,竹笛音乐的繁荣与发展。1958年以刘森的《牧笛》为标志,竹笛音乐在繁荣的同时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以赵松庭《早晨》的创作为标志,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可以说《早晨》的创作揭开了我国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史,它开始了我国竹笛音乐由单纯地演奏民间音乐转化为演奏创作音乐的阶段。它吸收了北派笛子中历、滑、吐、垛和飞指颤音等演奏技法,打破了南北不相融的局面,借鉴了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半音的出现等突破了之前笛曲的创作手法和笛子演奏风格的单一性。和它以前的民间竹笛独奏曲相比,不论是在音乐形象、节奏节拍、强弱对比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创新。上世纪60、70年代,以简广易的《牧民新歌》、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运粮忙》为标志,竹笛音乐明显脱离地方戏曲音乐影响开始形成独立的音乐艺术风格。简广易的《流浪者之歌》《波尔卡》等作品,对竹笛在“纯音乐”意义上的音域、调性、半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四、竹笛演奏形式的发展
50年代结束了竹笛伴奏地位的生涯,使之独自傲然于世界舞台,时代在发展竹笛的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音乐工作者、竹笛演奏者,努力探索、刻苦钻研,使竹笛的演奏形式发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有:1、重奏:有二重奏、三重奏,代表曲目有《顶嘴》、《婆媳俩》;2、协奏:与其它乐器的演奏相互协作,共同演奏,代表曲目:《D大调长笛协奏曲》;3、合奏:与弦乐器打击乐器的演奏融为一体共同演奏,代表曲目《第四交响乐》。
五、南北两大流派不同独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中叶,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迅猛,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演奏作品,以及使用不同的中国竹笛形制的南北两大流派。北派笛风注重刚劲、强烈,气息讲究丹田要有爆发力,常用吐音、花舌、垛音、历音、抹音等技巧丰富乐曲,代表作品《喜相逢》等。南派笛风讲究典雅、华丽,常用颤、叠、赠、打等手指技法润饰旋律,代表作品《鹧鸪飞》等。竹笛的流派除北派、南派外,得到世人承认的还有刘森派(简称刘派),赵松庭先生创立的浙派,俞逊发先生创立的俞派。中国竹笛南方流派,即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中国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曲笛”为主,善于对气息进行巧妙控制,以及运用手指演奏技巧中的“颤”、“叠”、“增”、“打”等,将江南民间丝竹音乐、江浙一带地方戏曲音乐,和南方诸多民歌等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委婉、秀丽,形成了中国竹笛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中国竹笛北方流派,即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梆笛”为主,熟练运用气息的缓急变化,以及运用“吐”、“滑”、“垛”、“花”、“抹”等演奏技巧,将内蒙、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刚劲、豪放,形成了中国竹笛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中国竹笛南北两大流派的形成及其发展,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全面推向了高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韩志友.论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与技法[J].中国音乐,2013(10)
[3]郝乃凤.浅析中国竹笛演奏流派及其文化特色[J].黄河之声,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