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2018-07-30李鑫

关键词: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李鑫

【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经历过高等教育的洗礼,使得其在综合素质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大学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更多的使命。因此,大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对于我国发展与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与引导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宗教观 大学生 科学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14-01

在现阶段,随着全球化意识逐渐在各个国家与地区得到发展,使得各国在经济以及政治等领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竞争。然而,尽管全球化带给社会生活更加明显的改变,但是也导致各种宗教观在我国高校中蔓延,导致大学生盲目对此进行信仰,这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此深入研究,以便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与不同传统宗教观的具体表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所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其出发点为历史唯物辩证法,并且对宗教的产生、变化以及消失的规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宗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生产力以及社会条件等因素进行了推断。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民众头脑中所幻想的宗教便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不同传统宗教观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一种纯粹的无神论思想,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并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表明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其自身劳动付出有关,与其它幻想中的神灵不存在关系。然而,对于传统宗教观而言,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以及局限性。例如,以伊斯兰教为例,其对于信众有着诸多禁忌,比如不准吃猪肉,不准向雕像行礼以及不准饮酒等。但是在信奉伊斯兰教人的眼中,上述所约定的条款受到其深深的推崇,并且严格获得了遵守,但是其他眼中却对此些禁忌难以理解。此外,对于基督教徒或者天主教徒而言,其对于上帝有着深信,并且相信上帝可以拯救堕落的世人,审判一切不可信的人。因此,天主教具有典型的有神论特征,与具有辩证性、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所背离。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误区

1.对宗教信仰缺乏科学认识

伟大思想家恩格斯说过:“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对于部分民众的信教情况来看,其没有对宗教信仰的深刻含义有着清楚的理解,仅仅是纯粹的作为对大家所谓信仰缺失的一种反驳行为。与此同时,部分因好奇而选择相信者中,其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也是导致其信教的主要因素,并且部分大学生仅仅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或者考得好成绩而选择信教,这些均是对宗教信仰不完全理解的体现。

2.有神论思想广泛存在

有神论(theism)来自希腊文,广义的有神论是指凡涉及神灵的信念就是有神论。信奉有神论的信徒,他们会将信奉、祭拜的各种神灵人物化、具象化,对于一些所谓“大师”的话言听计从。有神论者一般对神灵的存在性、真实性都无比肯定,在这些信徒眼中神灵虽然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但是却能掌握人间百态、普度众生。根据对高校的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校大学生大多不信仰宗教、能够正确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拥护现行宗教政策,但是,大学生对无神论的认同率偏低,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三、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具体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体系

精神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有超越生命本体以外的强大作。高校需加强构建完善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开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截至目前,除多数师范院校及政法类院校外,很多高校开设的思想理论课程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成为了学生们口中可上可不上的“豆芽”学科,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创新无神论教育方式

目前全国范围类的高校进行无神论教育的方式大多数都是因循守旧的理论教育方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传授书本上白纸黑字的定论,学生在座位上目光呆滞的听讲。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无神论教育的目的,往往还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当他们遇到披着形形色色的华丽外衣的宗教影响时,就会不自觉的亲近。在这个事事讲创新,人人讲创新的年代,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借助简单科学证明实验等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学生参与度高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无神论观点。

3.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在人的天性中,大多数人对一件事的看法或感受都会受到自身对一件事的参与度的影响,参与度越高,对这件事最的认同感越强。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起带头作用,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方法,“由学生做校园的主人”,把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校层面就做好引领牵头与把关的作用。从学生群体里围绕积极正面的主题思想征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由学生自主从各种方案中票选出学生喜欢的具有正面影响的活动,再由学生自主参与筹办,自主报名参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更可以润物无声让学生主动远离一些不良影响。

4.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人的一生必须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最能达到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的学校教育往往最注重的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而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更倾向于诸如职场规则等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要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需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以学校教育为抓手、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高校与学生家庭缺乏沟通是目前家校联合的最大困难,小学以及初高中学校往往会定期召开家校联系会,交流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行为状况等。而多数人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且大学生通常来自天南海北,学校与家庭住址相隔甚远,大学生往往很少再接受家庭教育。

四、结语

由此可见,为了民族的系统,大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的综合能力,而且同样应对其理想信念有着科学的树立。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4.

[2]冼德庆.对广东高校学生宗教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8(2).

猜你喜欢

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藏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困境及路径分析
大学生之歌
杜诗中的道教法术与杜甫的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