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画家米勒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2018-07-30贾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米勒法国

贾璐

摘 要:米勒的绘画艺术是质朴而崇高的,在他含蓄的笔调下,每一个劳动形象都是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典型代表。米勒在面对生活艱辛和现实的残忍时,我们看到的是无声的呐喊和隐忍,还有一种力量和信仰,那是对生命、对劳动的最高颂扬。

关键词:法国;米勒;现实主义绘画

18世纪末伴随着法国大革命而来的,不仅是旧格局的土崩瓦解,也促进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运动。同时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成了19世纪法国的主旋律。19世纪是法国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先后出现了多个艺术流派,如崇尚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的新古典主义;喜欢表现内心世界,追求理想世界,常用个性大胆奔放的艺术语言的浪漫主义以及醉心追求光色变化的印象主义等。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由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人们思想的觉悟以及对美好生活幻想一次次的破灭,许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呼吁艺术应该走进现实的生活,忠实于生活本来的原貌,于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开始在法国艺术界蔓延开来,影响深广。现实主义艺术在当时的法国犹如一场艺术的革新,独占鳌头。在当时流行的艺术流派中,无疑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刻板保守、固步不前和浪漫主义的不切实际和理想化的否定和对抗。现实主义绘画把描绘真实的现实世界作为绘画的准则,尊重现实,尊重客观实际,以及主张“艺术为民众”的民主思想。

米勒作为现实主义绘画艺术重要的代表之一,与一批有着共同艺术追求的画家远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专心从事绘画创作,用画笔去描绘他们亲眼看到的生活场景和大自然的风光。他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同时也批判性地揭露了社会黑暗的本质,打破了艺术为权贵服务的传统,使得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农民题材搬上画面,将艺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了广泛的思想性和社会性。米勒一生都在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质朴,他从不屈服于现实与权贵,塑造的一个又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正是他艺术精神的化身,崇高庄严,富有纪念碑意义,是史诗也不曾达到的高度。米勒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艺术史,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世家,泥土的芬芳孕育了米勒质朴的性格,也由于这种成长和人生经历,让他对农村田园生活有着别样的情怀和热爱。幼年的米勒,似乎对绘画就有着不同寻常人的天赋,他热爱画画,虽然在这之前他从未接受过正式的艺术教育。二十岁时父亲决定送他去学画画,米勒的勤奋努力使得他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艺术的道路总是充满着荆棘和曲折,生活的艰难也让米勒尝尽了人间冷暖。为了生存,米勒曾用自己的作品去换日常生活用品,甚至不得不画一些低级趣味的作品来迎合出资者的需求。由此他也承受了许多言语的讽刺和鄙夷的目光,这令他很伤心。生活的困苦没有磨灭他前进的斗志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相反,也正是这样的遭遇,使得米勒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朴实庄重、真挚感人的印象。35岁时,米勒厌倦了都市的浮华,也为了躲避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疾病,在1849年偕同妻儿来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一住就再也没有离开。也由于米勒等大批画家的迁入定居,这个原本闭塞的但保留着自然风貌的小山村,诞生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巴比松画派”。在这个孕育艺术的村庄,米勒也爱上了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田园生活的回归,使得米勒正式开启了他艺术创作之路,同时也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和艺术。

在巴比松村的27年里,米勒仿佛找到了灵魂的归宿,灵感如泉涌,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动人心弦的作品,当然这和米勒的勤奋是分不开的。如定居巴比松村后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播种者》,在1850年巴黎沙龙上展出。农村的生活为米勒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仔细观察生活,收集大量的素材,以及画了很多草图和小稿之后,米勒创作了这幅巨作。画面呈现出一位雕塑般的农民形象,天微微亮,就开始在田间挥汗如雨,大踏步挥舞着手臂向前迈进播种的场景。播种者头戴深褐色的帽子,身穿红色上衣蓝色裤子,脚穿木鞋,腰挂着种子袋,由于长期劳作而弯曲的脊背,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代表性。整幅作品运用深沉的色调,人物主题占据画面的中心,面部进行概括化处理显得简洁生动,灰暗的玫瑰色的天空下倾斜的地平线,近景和远景呼应,苍茫沉寂,使画面赋予了一定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米勒讴歌劳动的伟大和价值,用淳朴的艺术来描绘他亲眼所见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作品充满了自豪感。尽管如此,这幅作品在当时还是遭到了一些守旧的保守派反对和无端猜忌,甚至认为具有革命的煽动性,威胁社会稳定。尽管如此,米勒从不解释什么,哪怕面对饥寒交迫的生活,米勒也从未放弃过内心的信仰,只是十分平静地用画笔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忠于现实,忠于客观,情调含蓄,笔法朴实。如他所说:“有生以来除了大地我什么都不曾见过;我在工作的时候试图竭尽所能地告诉人们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

在米勒的诸多作品中,他尽量避免敏感的政治主题,也很少有激进的画面出现在观者的视野中,但透过他作品的深处总能带给人一种含蓄的深沉和一种无言的抗争。米勒很重视素描,重视虚实对比的变化,正是他素描深厚的功底,使得他的绘画创作总是有着古典美,表现“静穆的伟大”。他也像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出现在自己的庄家地里,努力耕种,闲暇时创作,他熟悉农民,熟悉他们的心酸和不易。远离都市的纷扰,在米勒内心深处,农村的生活就是世外桃源,那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1864年创作的《牧羊少女》,在这幅画中,米勒依然选取了他最爱的创作题材,运用平铺式构图,向观众呈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农村牧羊的生活场景。在夕阳西下,暮色渐渐升起的傍晚,远远看去金黄色的天空被灰色调的云覆盖着,高高的地平线使得画面更加的广阔无垠。天空下若隐若现的村庄、树木、麦垛、田野马车、模糊的人影显得庄重而极富有诗意,簇拥的羊群和放羊的少女错落有致地安排画面的视觉中心。仔细观察,画面中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笔法米勒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考究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所以在米勒的作品中我们近乎感到完美。那一匹匹肥壮的羊儿正在低着头安静地吃着青草,画面一角一只灰黑色的牧羊犬正在朝羊群眺望。画面中心屹立着一位牧羊少女,她身穿灰绿色袍子,上身披着一件厚厚的旧毛毡披肩,头上围着一块暗红色的头巾,在落日的余晖下,一望无际的旷野中,她专注地编织着手中的毛线衣,这一刻,仿佛时间都为她静止了。有趣的是,在近景的处理上,少女脚下周围的土地上开放着的黄色花朵,闪烁着青春的活力和光芒。整幅画面处理得和谐统一,艺术手法上追求自然天成,展示了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生活,平凡中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和田园的诗情画意。米勒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深爱着这片土地,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勤劳生活的崇高敬仰。

这幅作品在法国巴黎沙龙展一经展出,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温润含蓄笔调下的牧羊少女成了千千万万法国普通劳动人民形象的典型代表,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大器晚成的米勒当年已经50岁了,他的作品才慢慢得到认可。米勒曾说过:“我决不向人低头,我也决不让巴黎画室艺术强加在我头上。我生为农民,也将为农民而死。”米勒与现实主义画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一样,注重客观写实,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不同的是,米勒无心关注任何有关政治的题材,他只想描绘他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如同画中的牧羊少女一样,在空旷的草原上,静静地屹立在天地之间,仿佛在祷告,怀着一颗赤城感恩的心,感谢这片生养的土地,感谢上帝赐予一天的平静生活。

自此之后,米勒的许多作品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和收藏,声名远扬国内外。如在这之后创作了《喂食》《倒水翁的女人》《格雷维尔的教堂》《养鹅的小姑娘》《杀猪的人》等。《拿锄的男人》是米勒又一经典代表作品,画面描绘了一位在田间劳作的法国典型农民形象,也是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农民生活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田间的劳动是辛苦的,在贫瘠的土地上,一位年轻健壮的农夫双手拄着锄头,大口喘着粗气弯腰站在那里。也许这位农夫在田间已经辛苦劳作了很久,此刻累得腰已经直不起来,灰色的外套和头上戴的帽子早已脱掉丢在身后的土地上。他凝视着远方,视线模糊,表情中流露出艰辛和贫苦。年轻农夫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土地和若隐若现的村落,天空泛起淡淡的赭红色,画面右侧缕缕白色炊烟缭绕在空气中,与左侧乱石堆中的几株挺立蒲公英形成呼应,仿佛孕育着对未知明天的希望和对未来不懈的追求。米勒用画笔真实地表现周围普通的劳动场景,传达的却是对生命、对劳动最高的礼赞。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们只能埋头苦干,别无选择,而画面中的农夫又是那样的健壮充满生机,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般充满力量感。

除此之外,米勒的素描水平也是非常出色的,甚至有些艺术家认为米勒的艺术精髓在于他的素描之中。他曾告诉他的朋友:“我像一匹马那样干活,但我从来没有特意为某一个画画过素描,为了达到我理想中的意境,我尽可能地了解生活,我起先画过一些油画作品,但更重要的是我画了大约一百张书写,我跟你说过,我打算以后作画时,把它们全部用上……”如他在创作《拾穗者》时就画了很多的素描草图,收集素材,反复思考,仔细斟酌,力求每一幅作品都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带给我们一种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空间。纵观米勒的一生和其作品,他无疑都是法国最伟大的绘画大师之一,内心的坚韧、勇气和爱以及对艺术不屈不挠的执着追求是很多画家无法企及和相提并论的。米勒笔下的农民形象有一种平凡的伟大,他讴歌劳动的伟大,颂扬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大地的英雄。1875年,61岁的米勒终因病重,结束了他这坎坷的一生,而他的作品和精神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向米勒致敬!向不屈不挠的偉大灵魂致敬!

参考文献:

[1]葛洪刚.巨匠素描大系:米勒[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2.

[2]李秀梅.论米勒的乡土绘画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17.

[3]罗曼罗兰著.冷杉,杨立新译.米勒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米勒法国
七月恒星
莫奈《睡莲》[法国]
温暖的邂逅
温暖的邂逅
法国本土为什么会有96个省?
对一本书的尊重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