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有效思维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8-07-30林霞
林霞
【摘要】为培养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思维方法,本文从创造思维机会、预留思维时间、拓展思维空间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质疑思维不断生成,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周密性和思维创造性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思维 创造机会 预留时间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科学知识的形成,还是科学知识的应用,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借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必须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首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一、创造思维机会,指导学生质疑
“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思维进程的第一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精心设计,让思维的火花遍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质疑的思维活动不断生成。
1.情境导入求艺术。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经验,运用再造想象等形象思维方式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经验不足、表象储备不充分、情感体验不丰富等特点,用图画、影像等再现内容,播放音乐渲染情感,来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自然地、主动地、积极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地震》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汶川、雅安的美丽景象,介绍汶川和雅安的风景特点和地理位置,当学生因地震把这两座不幸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自然生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他们立刻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准确预报地震?地震中怎样逃生?在悲痛、怜悯情绪带动下,整节课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极高。《植物的花》一课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世园会花坛的图片,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开始了花的构造的学习,带着对花朵的喜爱的情感,他们不仅动手认真,还主动给花的各部分起名字,参与世园会花坛的设计,还提出了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有价值的问题。
2.探究活动巧设问。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或者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讲解《摆的秘密》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做一个摆,然后像伽利略一样观察,并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生思维的兴趣高涨,提出摆线长短与摆的速度有关系、摆的重量与摆的速度有关系等问题。当学生研究摆的重量与摆的速度有关系时,实验结果与他们的猜测不一致,其中两组的结果也不一致,教师没有直接做指导,而是问:“大家想一想,这两组学生的实验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终于找到了影响实验的因素,认识到要研究摆的重量与摆的速度的关系,摆线的长度一定要相同。教师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进行探究后,让学生继续实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为之兴奋。“以生为本”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3.拓展延伸增趣味。下课铃不是探究活动的终点,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拓展活动可以带动学生把思考延续到课后。《生物的启示》一课,笔者给学生出示了:海马、变色龙、章鱼、蘑菇,请学生找到它们的特性进行奇思妙想的仿生创造,学生思路如潮。《静止和运动》一课,笔者为学生留下了“神九”与“天宫一号”为什么能够对接问题,一下课,笔者便被学生们团团围住,笔者喜欢这种被围在中间的感觉,同时感受到思维的力量。《神奇的眼睛》一课,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了显微镜、哈勃望远镜、胃镜等,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并顺势布置了请学生们讲讲其他“神奇的眼睛”的课外作业。没想到第二节课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讲了“生命探測仪”“验钞机”“隐形飞机”等,思维之活跃、语言之流畅都是在一般课堂上看不到的。所以笔者精心设计拓展作业,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下依旧灿烂。
二、预留思维时间,培养思维周密性
发展思维能力,要紧密结合教材,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进行教学设计,遵循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周密性形成。
学生在听、看、做的过程中,容易轻松地、主动地进行思维,所以在学生动手活动之前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在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实践,把主动的逻辑思维施展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讲授《摆的秘密》一课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们讲:“伽利略看到教堂的吊灯摆动起来,他停住了脚步,他在想什么?”笔者停止讲解,学生思维运转起来:吊灯为什么摆动?摆动有什么规律?笔者接着说:“你们想的和伽利略是完全一样的,他又会做什么呢?”笔者又停了,学生活跃起来:看看吊灯多长时间停下来,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一样吗?“你们简直就是伽利略,他也是这样想的,然后他跑回家去,你知道他会做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做实验!”“研究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在科学家的引领下,在思维的引领下,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少说多听,落实学生勤议善思。在探究过程中,笔者绝不低估学生提出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想一想、议一议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指导学生“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活动中,学生提出:液体的蒸发快慢与空气的流动速度、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有没有关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吹风机、大小不同的布、扇子等实验器材,看到这些材料,学生动手的欲望立刻涌动起来。“能说说你想怎么做吗?”笔者的一句提问,学生的手停下来,思维转动起来。两三分钟的思维时间,学生你一句方法,我一句补充,很快解决了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这时学生动手实验有目的、有方法,在思维的引领下,学生眼神专注,不需要额外分工,他们个个有事做,人人能发表意见,不一会就看到了高高举起的小手,听到学生兴奋地表达成功的喜悦了。让学生做实验之前懂得为什么做、怎样做、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考虑探究过程中会发生的种种情况,实验将更加有序,思维变得更加周密,实验结果真实、准确。
三、拓展思维空间,促进思维创造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缺少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完成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建构,而要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思维路径,通过“我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等方式促进学生反思自身的思维过程,从反思思维过程中提升思维的严密性,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授《白天与黑夜》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测白天与黑夜产生的原因,学生有的说可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也有的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注意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公转都能形成白天与黑夜。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得出的,于是教师让他们来展示实验的过程,学生做得认真。突然,一个学生举起手来:“如果是地球公转形成白天和黑夜,那么一年才只有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顿时,教室里更加安静,创造性的思维换来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笑了。原来地球的公转不是引起白天与黑夜变化的主要原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教学中,对于学生形成了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系统思维、辩证态度的思维、创新性的思维等笔者都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其方法扩大化,进而推广开来,形成大家公认的、愿意实践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