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本,让思想品德教学活起来
2018-07-30楼靖怡
楼靖怡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思想品德课程和教材是伴随小学生的“青少年时期”而安排的,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充分利用这些真事、实事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人生指南的教科书,品德教师就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老师。
【关键词】思想品德 生活为本 生动有趣 真实有效
笔者长期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发现思想品德教材是一本源于生活经验的教材。多年来,在指导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笔者紧紧围绕“生活”这个大源泉,有的放矢地灵动教学,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生动,富有情趣。
一、呈现生活,教师勇当活教材
教师在教授品德教材的过程中要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参与者,有的放矢地利用各种情境,有效地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学生,这样做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教师要走进教材,平等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通过真实呈现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时,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烟酒危害人身健康的资料、数据、事例,教师要求学生交流生活中烟酒造成危害的活生生的事例,学生不敢说,不会大胆表述。此时,作为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一份自己的体检报告,在这份体检报告中,该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偶有抽烟喝酒的不良嗜好,导致“脂肪肝”和“血糖增高”。听到教师讲述的真实事例,学生也纷纷讲述了周围亲朋好友因为过量喝酒、吸烟带来的种种危害。学生由此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和烟酒交朋友,要远离它们,同时应该理性思考和拒绝不良行为,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意义的“不与烟酒交朋友”的社会活动中去。又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给母亲过生日的场景,点点烛光,伴随着美妙的生日祝福歌,教师动情地朗诵生日祝福诗歌,向远方的母亲呈上最美好的生日祝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师的启迪引领下,学生们也纷纷说出自己爱父母的具体行动,起到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效果。感人的画面动人心弦,动情的音乐铭记心海,真心表述的言语中,折射出的是学生对父母深深的爱。
二、体验生活,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经验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个人“体验和经验”,使其有所拓展、加深、升华。品德教学应是三个经验的结合:一是教材提供的知识;二是师生的个人知识;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最佳的教育效果是三个经验的融合,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情感的提升。其中学生的个体感受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因为,学生自己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那是他们自己的,这样的认识就是真的。如果学生没有讲到,是教师的刻意抽象概括,那这样的理性提升就是空的、不真实的。如教学《诚信》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来演一演:考试考得不好,回家对父母不说实话,这样做对吗?教师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演一演、议一议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不诚实的行为,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教师采用榜样导行的方法,夸夸诚信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让学生学有榜样,知道诚信是一种美德,有了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最后教师还采用名言导行的方法,让学生说说关于“诚信”的成语、名言,如“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人生最高尚的美德”等。让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受到教育,激励他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做到诚信至上。这个环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说一说、议一议、谈一谈、演一演,设身处地认识到了诚信的可贵,也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人,那就是要时刻做到:说实话,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这种接地气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会了生活的常识,领悟了做人的真谛。
三、关注生活,师生合力开凿课程资源
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关注物背后的人,因为这些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及为人所用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蕴藏着人的需要与情感等。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重组教材,开发利用好教材。如学习《金字塔下留个影》一课时,教师讲述金字塔是由古代的埃及劳动人民建造起来的,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讲到人的创造,人的活动,自然就建构了品德。这样,就能在人性的基础上把自然与人联结起来,把历史与人结合起来,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组合。教师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机械地去“搬用”教材,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和研究学生真正的认知情况。这样,课前的准备,不再是课程资源的享用者,而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教学中,教者布置学生找出语文教材中的《埃及的金字塔》一文,重温课文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如何建造,“法老”是什么人,“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等问题,讓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探究金字塔的秘密。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书籍,上网搜索,请教亲朋好友等途径,了解古埃及的灿烂文明,引导学生在搜集材料、整理归纳、学习交流、汇报反馈的过程中了解埃及文明古国的形象,吸收和借鉴埃及灿烂文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活是品德教学的丰富源泉。因为合理开掘的教材资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教学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贴近生活,课堂融入生活情境
对学生而言,最有意义的教材是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链接学生生活实际,搜索课外资源,来充实教材,丰富课堂。所谓的课外资源包括时事、学生生活、地域性资源等,这些与教材内容和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密切相连,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把教材内容现实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教师在执教《衣食的来源》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粮食的来源,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认识五谷”的自主活动,在摸摸、看看、尝尝、说说的过程中,学生畅谈认识,交流用途,知道了“五谷之源在农村”,我们吃的农产品来自广阔的农村。教师把课堂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独立思考。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到了五谷杂粮的常识,不知不觉地明白了许多道理,从而指导他们更好地生活。为了教育引导学生懂得衣食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板块:声情并茂地讲述“馒头的哭诉”,出示一组学生浪费粮食的照片,在情景中明理:如果你是那个丢掉馒头的、倒掉饭菜的小主人,听了馒头的哭诉,你今后会怎么做?从而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拉近了“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室中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距离,使之在心灵上能互相碰撞,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这样贴近生活的碰撞与共鸣,使我们的品德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情境。
总而言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以“生活”为本,让思想品德教学活起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开掘生活的源头活水,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学生要真正成为教材的主角,师生要真正成为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者,教材要真正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学才是真实的,实在的,有效的。这应该是每位品德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