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多样化练习,“练”出无限精彩
2018-07-30李刚宜
李刚宜
【摘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练习,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样化练习 学生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可见练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延伸学习的深度、宽度和厚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其价值。然而,很多教师对课堂练习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仍然沿用“题海战术”,练习形式单一、陈旧,学生苦不堪言,久而久之就会对练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只有新颖而有思维含量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练”出趣味、“练”出实效、“练”出激情,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巧设趣味性练习——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单调、枯燥的练习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生动、富有情趣的练习,从而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增强学生完成练习的内驱力,丰富数学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们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趣味性练习:一张信封里放了好几个不同的三角形,每次拉出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想是什么三角形。这个猜一猜的练习,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都非常兴奋地进入状态中。教师从信封里拉出一个角,这时是直角露在外面,所以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紧接着,教师又从信封里拉出一個角,这时是钝角露在外面,毫无悬念,学生都说是钝角三角形。于是教师又从信封里拉出一个角,不过这时露在外面的是锐角,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都说是锐角三角形。但教师并没有着急把这个三角形抽出来,学生心生纳闷,很快有学生说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说可能是钝角三角形。于是教师揭开了谜底,将三角形拉出,原来都可以,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这样的趣味性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一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设计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推动他们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针对性练习——强化理解
赞可夫说:“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的练习。”这充分说明,教师设计的练习,应该具有针对性,不能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应顾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课堂的教学目标,密切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强化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设计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练习,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判断我最准:①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两倍。( )③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也一定完全相同。( )④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计算我能行:①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有一块梯形菜地,上底长17米,下底长25米,高15米,如果每平方米的蔬菜收入35元,那么这块菜地的收入是多少元?3.运用我最棒:有一批钢管,把它堆成梯形状,最上层有7根,最下层有15根,每相邻两层之间相差1根,这堆钢管有多少根?这些题目,紧扣训练点进行筛选,实现以练促学的效果。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捕捉训练点,所有练习的设计都紧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进行设计,这样的练习有目的、有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巧设层次性练习——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先天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后天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显然,“千人一面”的练习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层次性的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应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训练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后,为了强化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提升简算的能力,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层次性练习:
基础题,为填空:
提高题,为计算:
拓展题,为创编:选择合适的数,填在算式中,组成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的式子。0.4,35.6,8,0.85,8.5,11.5,2.5,0.25,0.6,7.5。
基础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运算定律;提高题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拓展题是一道开放练习,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深化。
上述案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层次性的练习,这些练习题既有内容上的联系,又有难度上的区分,让学生灵活地进行选择,真正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巧设生活性练习——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孩子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之一。”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只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数学才会彰显灵动、富有活力。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尽管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富有生活性的练习,真正让学生的练习由以往的“机械演练”变为“生活应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有15名学生游客要到宾馆住宿,宾馆的房间有两种,四人间是每间160元,三人间是每间150元,怎样住比较合算?这是一道生活性很强的题目,学生要先分别算出四人间和三人间的人均住房费用,四人间人均住房费用:160÷4=40元,三人间人均住房费用:150÷3=50元,所以3人间的费用稍微贵一些,应该尽量住四人间,因此学生列出算式:15÷4=3(间)……3(人)。在剩下的3人住宿问题上,学生们又产生了争议,有的人认为应该定4间4人间,有的学生认为不对,其理由是3人住一个三人间正好,而且费用比四人间还少10元。因此,本题最理想的方案是订3间3人间和1间4人间。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充盈生活味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全面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练习是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提升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生活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真正让学生练得扎实、练得有趣、练得灵活、练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