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

2018-07-30王海良

关键词:归因错误小学数学

王海良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巩固,错题更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错题的重要性。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分析和归因将会影响学生的后续的学习以及解题习惯的形成,更会影响学生的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心理准备状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意在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效能感和做题的准确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误 归因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97-01

一、目前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现状

1.就题论题,忽视归因策略的运用

当前,教师教学针对学生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解答多是就题论题,或者通过以题代点,强化对相应的知识点。这种对待错误的解题方式可能在学生的知识点上有所强化和提升,但却缺乏引导学生深度剖析错题,缺乏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从态度上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解题错误这一行为进行解释,促进个体解题错误进行评价。对于缺乏引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对归因理论的认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技巧的提升,对待学生的学习反思认识不足,更缺乏对归因理论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师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影响学生的坚持性以及对待学习态度的关键,更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需要渗透和培养的。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却缺乏对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出错这一行为仅是由于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佳造成,缺乏深度反思。

2.题目难度控制不准确,过难题目易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

题目难度的控制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归因的关键。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达到為学生拔高的效果提升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将题目难度设置过高、导致学生出错率高的现状。事实上,学生出现的出错率偏高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归因,严重着更会引发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彻底失去学习信心。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已经建立起了影响归因的六因素和三维度,过高难度的题目易使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工作难度大、努力作用不明显等以及消极的内部归因。历经多次失败,学生在潜意识中也就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等因素,造成效能感低下的现状。另外,部分教师设置的题目过于简单还易使学生产生自我能力强、幸运等归因。这种不准确的归因也同样会导致学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所学知识和具有的能力上产生误判,制约学生的发展。

3.缺乏针对性归因引导,导致学生对待小学数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知识的引导和积极心理的促成上。对待错误,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归因。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促成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缺乏对学生心理上的诱导,未能引导学生产生用积极心态看待错误、更缺乏针对学生性格进行个性化的归因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待信心不足的学生的错误可以鼓励学生产生积极的外部因素可控的归因,让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错误。教师在对于过于自信甚至自负学生的错误分析,要引导学生产生错误并不完全是由于个体能力足,而是和某次试题过于简单和运气促成,避免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的心理,影响后续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中的归因还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引导。

二、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归因,逐步提升学生数学题目准确率

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为更好了解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明确学生对待错题的归因倾向,教师应当从多种途径增加对学的了解,从而进行更加积极的归因,以便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书写考试反思增进对学生归因倾向的了解。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内容、强化学生促进教师对学生了解、学生对自身的了解的重要方式。由测试提供的反馈较为真实可靠。因此,考试反思的形式能够督促学生进行归因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教师对学生归因了解的重要渠道。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增进对学生归因倾向的了解。课堂上,提问的形式能够获取学生即时的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在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要对学生追问出错原因,促使学生思考进行错题分析的同时强化知识点,并且为教师的及时了解提供反馈信息。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使学生产生结果可控的学习态度

教学中,学生对待解题错误的归因决定了其对待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更影响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归因倾向之后要及时对其态度进行积极引导,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进行接下来的学习。例如,在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0米,高68米,共收油菜籽3400千克。平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这一类题目出现解题错误时,教师便可以追问学生,这一问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回答马虎或者题目太难等原因,教师便可以通过有效说服等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题目未能正确有效解答的原因实际是自己未能好好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或者未能强化计算导致错误,只要自己肯努力必然能够正确解答这一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产生这种积极归因,促进学生将出错原因归因于自身不够努力,学生便能够产生结果可控的学习态度。对于解题出错后,学生产生的努力了却未能提高题目准确率的学习态度时,教师更要通过激励和积极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改变归因,让学生不会因一时失败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

3.准确把握控制题目难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归因

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控制题目难度,让试题既有一定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自己能力足、知识掌握好等骄傲自满态度,更要通过部分简单题目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较科学的试题难度设置在学生进行考试后,其分数呈正态分布,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外,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区分度,让平时较努力、态度端正的同学获得较高的分数也是对成绩落后学生的榜样,从而形成强化和替代强化的作用。

三、结束语

学生对待错题的态度及归因反映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积极的归因能够帮助学生反思、总结出错原因,促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正以往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通过合理设置试题难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归因,让解题错误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让错误放出光彩[J];小学青年教师;2006(02).

[2]李锋锋.溯源剖析找原因对症下药巧解题:浅议小学数学易错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4(35):96.

[3]缪国富.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分析[J].江西教育,2015(10).

猜你喜欢

归因错误小学数学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