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创作中的审美教育
2018-07-30张佩佩
张佩佩
摘 要:山水画创作是建立在临摹和写生上的。而写生通常是指深入大自然进行写生。山水画创作的特点就是在原有的生活感受基础上,根据大自然的元素来创作一幅作品。艺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作品一方面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对象,是自己对大自然进行新的组合,有更多主观的因素。同时,山水画的创作对自我也进行着审美教育。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山水创作;审美教育
山水画创作是学习山水画必要的过程。笔者认为,山水画创作不应该只停留在关注技法上的演进,也应该关注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美育),意味着在具备审美能力涵养的情况下,通过审美活动从而使自己获得圆满和谐的人格和完善的美的德性,属于广义的道德教育。以此推论,只要承认学习艺术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就能通过艺术来修养身心,以至于成就一条精进的人生道路,因此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作为艺术教育来实现的。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大自然的美会在心中引起感受,由此产生感动,这便是灵感的来源。再者,“真情所至,金石为开”我们需要以一种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从而去除杂念,涤除玄鉴,这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前提。
中国画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山水画创作当作一门技术活,它应该更多的是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锻炼,需要不断与古人靠近,且在大自然中寻得真谛。山水画的学习是终生的,类似于禅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精神景观。学习山水画是一个自我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大量临摹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张大千先生曾经说过:“学画应是一临摹二写生三创作。”也就是说,临摹写生直接决定了创作。而临摹的过程实则是一个向古人靠近、看齐的过程。在临摹山水画中,首先要梳理自己,去除杂念。其次,面对古人的一笔一墨,我们需要感受支撑古人内心的到底是什么,古人的精神气质是什么样以及古人的风格是如何产生的。临摹,有古人参照,实则更多的是“师传统”。就中国山水画而言,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画面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也是不同的。在“师传统”时,以宋元时期的山水画为对象,便从中可以感悟良多。
如《踏歌图》,它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之作,此图上半部分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在画面中间,云雾缭绕,峻峭的山峰直插云霄,山间林木葱郁。下半部分也就是在云雾下边,描绘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几个人醉意十足、举止有趣、欢乐“踏歌”的场景。整幅画上下部分一雅一俗,非常协调地统一在一起。马远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此外,在课余生活里,观看各种山水画展,尽可能地了解到我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画面所表达出的意象以及画家丰富的个人情感。如在京展开的李可染画展,《苍岩叠翠图》《江南喜雨图》《雨霁图》等,每一幅都只觉得好。画面上逆光的山、逆光的水以及逆光的树颠覆了传统画法,用西方的绘画方式完全表达了我们所能看到的。这是一次视觉上的震撼,使观赏者受到了极大的审美教育,包括他超早期的作品,灵气扑面,胸有沟壑,腹有诗书,别有怀抱。他的画,值得人走过来走过去的看,诱得人走远了再回头,会发现,任何一个角度那画都美得让你心动。特别是看山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
二、在大自然写生中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亲近自然,无疑就是让自己获得独特真实的审美感受,内心与大自然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样的做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造,从而避免了因为只临摹画谱而出现的种种弊端。每个艺术家在深入大自然中,内心都会触发真实深厚的点,而这样的触发便是灵感的来源。在大自然中写生,有利于艺术素养的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如宗白华老先生所说,“中国画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这恰恰说明了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在取景问题上,画家创作一方面建立在现实山水的基础上,一方面为构建自己的精神依托,对画面又会有所改变,这点充分考察了画家个人的审美能力。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似,只是表面的相像,没有内在的生命(“气”),而“真”却包含了事物内在的生命本质。艺术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除抽象思维,因为艺术不但反映现实,而且要凭一定的世界观去评判现实。在大自然写生中,做到“采一炼十”,在提升自我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自己的艺术形式。
三、山水画创作中的审美直觉
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于画家且只是情感的表现。单就山水画的创作而言,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讲究构图布局,追求意境营造,突出气韵生动,达到情景交融,这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非常注意。其中山水画创作充满了变数,有神秘感,如履薄冰,有紧张感。因此,对于山水画面的整体和谐而言,个人的审美直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构图布局和意境营造。构图布局乃画之首要,历代画家都对此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便提到:“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在构图过程中,创作者依据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在灵感的鞭策下,不断激发内心的冲动和愉悦。如三四十年代的艺术家黄宾虹,他的绘画是随心的,整个构图起承转合的关系非常明显,节奏感极强。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他在生活中体验到了足够的感受和撞击,在构图之中兼具意境的营造,使得山水自相应发,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这从某种角度上符合了美育的根本性质。我们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人和事,还有经验、情感和对自然的体验,产生并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與审美经验,它们像燃料似地保存在创作者的记忆和情感中,一切需要的创作素材都在燃烧,一切细节都在发亮,画面效果逐渐显现面貌,并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和快乐。
其次,气韵生动和情景交融。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境界。如果艺术的动力是正当的,这种真正的有意义,就是抓住一个明确的对象表现。这里所谓的“真正的艺术动力”,其实就是指艺术家要有孕育成熟的审美和生活体验。在整个画面的气韵和情景交融上,要求画者不仅要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要有足够的审美心胸。对于一幅作品的产生来说,深入思考、素材准备、情感酝酿的时间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画家的审美感兴能力、审美直觉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决定了审美意象的生成。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产生根植于中国古人寄情自然达观于山水。无论是在山水画的自由观赏中还是在山水画的自由创作中,欣赏审美意象就会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同时我们也体验着人生的意味和情趣。陶渊明的《饮酒》提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就是人生的意味,人生的情趣。这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精神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34.
[2]王云磊.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J].朵云,1984,(06):27-35.
[3]朱光潜.美学批判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6.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13.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