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探析
2018-07-30郑如琴
郑如琴
摘 要: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晚明社会思想转变时期,徐渭文艺作品包含的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思想意识具有引领时代精神导向的社会意义。本文拟分析徐渭书画文艺理论,进而研究其书画作品所具有重大的思想史和艺术史价值。
关键词:徐渭;绘画;思想;艺术价值
关于徐渭戏剧和诗文的研究已有很多。其绘画方面的研究大致如下:195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了何乐之先生的《徐渭》,内容以论画为中心,篇幅仅为2万字。这是以现代学术眼光审视徐渭其人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1961 年徐渭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关于徐渭的研究出现了阶段性的繁荣,从 1961 年到1979 年,研究徐渭的学术论文共有 127 篇,有的就《南词序录》集中研究徐渭的戏剧理论,有的就徐渭的书画或生平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期我国台湾徐渭有关的研究开始迟,但是起点高,发展快。从台湾期刊文献资讯网检索来看,1968 年后,在徐渭生平及其诗文、书画、剧作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斐然。90年代以后,关于其绘画艺术价值方面的研究逐渐多起来。本文拟从徐渭的生平学习经历入手去探索其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徐渭独特的美学观进而发掘其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书画美学思想的形成
(一)徐渭生平经历
徐渭出生于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 徐渭少年时即以文名享时誉,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二十来岁时他与越中名士姚海樵、沈炼等人相交往,为“越中十子”之一,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年少得名但是却与仕途无缘,在和别人的书信中他自己比喻为在锅中的豆萁,颇有“相煎何太急”之意;成年后他愈加贫困,又因为他是入赘所以生活更有不如意处,这也加剧了他精神上的创伤。特别是将近不惑之年,又因胡宗宪之事受牵连,徐渭的精神一度错乱以至于数次自杀,最终还是犯下了杀妻之罪,后在友人的救护下捡回一条命。但这段经历彻底让他放下了对功名的渴望,他开始遍游名胜之地,以寄情山水。晚年他的生活拮据不已,常靠变卖字画维生,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门生和友人从中亦抢夺了他不少的藏书和作品,他亦不甚在意,自称“南腔北调人”,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年七十三。纵观徐渭一生,少年成名,不免性气高傲,却又有坎坷的境遇,怀才不遇。于是愤而蔑视传统,不为“礼法”所拘,却又每为道学家们所摈斥。徐渭一生天资聪颖,坎坷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独特的人生气质,他的这份气质又使他具备了不同于时人的审美眼光和非凡的艺术感受力,这些都让他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都有其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美学思想渊源
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阳明心学成为时代主流,徐渭自然也受其影响,另外他又喜读道家典籍。这两种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美学思想的形成。明中后期,中国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解放潮流也推动着徐渭书画理论的成长。书法方面他力求气势磅礴,这与当时以“台阁体”为主流的文人所创作的雍容华贵的艺术追求截然相反,也与“吴中四士”的主张有所不同。“吴中四士”力主唐代笔法,徐渭却从宋人入手,他先后学习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作品,这几人书法各有千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追求艺术个性化。可以说宋人的文艺作品对徐渭美学思想的形成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认为是千古名帖,多少人以力求与真迹无二为创作目标。但徐渭就认为临摹中能够见出艺术家自己的性情才为胜,不然千篇一律有何趣味。其书法作品以《代应制咏剑草书轴》和《代应制咏墨草书轴》为代表。他习惯于在书法中融入绘画的技法,又在绘画中融入书法的劲健。这也就是说后人所谓的“书画同体”观念。这种观念要求艺术家脱离形似的束缚,最终要达到绘画笔墨语言的独立。在创作中,可以看到徐渭的绘画以“点簇”为其语汇单元。后人评价徐渭说他一生行奇、遇奇、诗奇、文奇、画奇、书奇,而词曲尤奇。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很高的评价。这些评价也可见后人对他书画作品的认可。
二、书画作品的艺术追求
(一)抒发个人性情
明代的复古风气一直比较盛行,诗文上前后七子都以模拟复古为能事,绘画上亦是如此,这导致整个文艺作品的创作都缺少新意。但同时注重个人性灵的风气已经渐开,公安派的主张和袁枚的“性灵说”即是明证。书画作品自来被认为是文人个人性情和才情最直接的体现,纯粹模仿古人的作品已不可取,所以必須要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徐渭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也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书画创作准则,也就是书画的创作都要出于艺术家个人的心意,要抒发个人性灵。他不反对向古人学习,但不能食古不化。“画病不病,在生动不生动”说的就是任何绘画创作要以表达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审美体验为主。每个人因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也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也会千差万别。这一点是他有感于社会现状而发出的呼声,对于肃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事实上,徐渭不仅提出来这些观点,他的书画作品也做到了如此。他擅长写意水墨花鸟画,笔墨运用随心所欲,往往是寥寥数笔尽传真意,整体上力求有磅礴气势、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他的画中往往又有笔势劲健的书法相得映彰。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评论徐渭书法是说到他书画作品笔意奔放,风格苍劲而又有柔媚的姿态。?相对于同时代的一些作品来说,徐渭不力求与古人神似,每部作品都贯穿着个人的审美品位,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当时的画坛来说无异于一股新风。
(二)崇尚自然天成
其次他认为书法绘画作品要气韵生动,本色自然。本色自然也就是绘画要表现最真实的一面。绘画不仅要以自然为师,更崇尚自然天成。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首先要有扎实的工笔模仿能力,在观察或创作作品时不仅仅要注意外在的形式描绘,还要力求让整个作品流露出生动的元气。其写意作品往往挥手而就,他用勾、点、泼、皴等绘画技法,将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勾勒得惟妙惟肖。他创作的梧桐和芭蕉,直冲画外,不见首尾,与密如骤雨的葡萄、虬如蟠龙的藤蔓构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中的纵横之气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如今尚存于世的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累累的葡萄一串串挂满枝头,非常生动逼真,他直接用大块的水墨点染叶子,最终呈现出茂盛的样子,最能体现徐渭大写意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山水人物花鸟》册中保留了徐渭大量的写意作品,运笔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无不具备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摹色揣称,而是经过了作家自己的构思,拥有了作家自己内在的情感和生命。因而在我们看来,会感受到画中具有生命的张力。徐渭还创作了南瓜、菊花图,运笔不停顿,对墨水的控制恰如其分,形成一种气势。其梧桐图,即使不画出梧桐全身,但是他的笔墨控制浓淡得宜,因而给人留下广阔的空间,使人感觉到其本身就是一颗高大的树。正如翁方纲所说:“纸才一尺树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庐。恐是磊落千丈气,夜半被酒歌嘘唏。”?徐渭以其精湛的笔法,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欣赏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在创作风格上他追求的是狂放奇伟、矛盾与对立,既带有传统色彩,又带有浓厚的近代浪漫气息。这种画风也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
三、徐渭文艺作品的影响
在当时,徐渭的创作便已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他一生在戏剧、戏剧理论、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南词叙录》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杂剧《四声猿》更是获得一致好评。吕天成《曲品》卷上称:“徐山人玩世诗仙,惊群酒侠。所著《四声猿》,佳境自足擅长,妙词每令击节。”至于绘画,他更是中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文学家、艺术家木心评其为“十足的天才”。也许正是因为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才形成了他这样以怪见称的人物性格,从而养成了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在画坛上留下了一席之地。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其作品能吸取前人精华而出已意,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齐白石评曰:“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石涛评曰:“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吴昌硕赞到:“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总而言之,徐渭的书画作品运笔自如,把中国的艺术作品推向了书写个人性灵的最高境界,既开创了中国写意画派的先河,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艺术追求在整个思想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傅合远.论徐渭的艺术美学取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刘洋.徐渭绘画研究50年综述[J].美术大观,2009,(10).
[3]宋克夫.徐渭与阳明心学[J].文艺研究,2009,(09).
[4]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陈振濂.徐渭及其书法艺术[J].青少年书法,2008,(24)
[6]朱娟.徐渭的绘画美学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性意蕴研究[D].山东大学,2013.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