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就业理性

2018-07-30王炜张立龙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王炜 张立龙

摘要:文章在2013年和2015年CSS数据基础上对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就业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农村未流动青年中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和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女性的农村青年更加倾向于向外流动成为流动青年即新生代外出农民工。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就业选择主要出于经济理性,即如果其向外流动,收入也不能增加。但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如果选择外出就业或者全职从事非农工作,其年收入将显著增加;其由于承担了更多的家庭照料责任而留在本地就业。

关键词:新生代外出农民工;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就业理性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性价比越来越低,家乡对农民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在本地就业,农民工内部结构出现变化,表现为本地农民工增速远远快于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同时,在农村青年就业和居住地点的选择上,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在农村本地就业或务农;他们大多居住在农村,而在镇上或县城务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在本地农村就业或居住,这将对中国未来城镇化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将流入地带来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作为“拉力”,将流出地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推力”,“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李强(2003)1[1]总结了农民工特殊的生命周期,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挣钱,年龄大了以后回家乡务农、务工或经商。在现有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的情况下,无论是“推拉理论”还是“农民工生命周期理论”,都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一部分农村户籍的青年选择向外流动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农村户籍青年选择留在本地,或务农或从事非农就业,而不是外出务工?

为研究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及其原因,本文将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定义为:(1)农村流动青年是具有农村户籍、从事非农工作、居住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外的非农村地区的18-35岁的青年,也将流动青年称为新生代外出农民工。(2)农村未流动青年是具有农村户籍、从事非农工作或务农、居住在户籍所在乡镇以内的农村地区的18-35岁的青年。进一步细分,将只从事非农工作(即“离土不离乡”)的未流动青年称为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将主要从事非农工作(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未流动青年称为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本文将首先分析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四类农村青年群体就业决策的理性。

二、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基本特征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3年与2015年进行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数据中,由于本文仅关注有工作的农村青年,即年龄在18-35周岁(1980年及之后出生)的农村户籍青年,需将35岁以上的样本剔除,最终样本量为987个。2013年数据中,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样本为1100个。

为研究农村各类青年的基本特征,本文将农村青年的就业方式作为因变量,以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为参照组,将年龄、年龄的平方、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居住区域作为自变量,构建多项逻辑斯特模型。模型结果显示(表1),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性别、居住区域都对农村青年的就业选择有影响。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和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未婚、女性的农村青年倾向于向外流动成为新生代外出农民工。

三、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就业理性

2013年与2015年CSS数据显示,在就业方面,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外出农民工年收入相对较高,工作的技能要求高。但从变化趋势看,新生代农民工各群体的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增长速度和工作对技能要求的提高速度更快,这使得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之间在收入和技能需求方面的差距在缩小。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之间在月工作天数、日工作小时数、工作的稳定性(6个月内失业的可能性)等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相比,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在工作时间与强度、雇佣身份以及工作稳定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从变化趋势看,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要求在逐渐减小。从就业的社会保障水平看,新生代外出农民工显著高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然而从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覆盖看,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相比,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特别是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中,拥有新农保和新农合的比例显著较高。

新生代外出农民工在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是否是由于其受教育程度、工作中较高技能的要求等带来的呢?或者说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和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由于其本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中技能的要求就低,因此收入也低,留在本地就业也同样是一种经济理性的选择?本文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阐释农村青年不同就业形式之间收入差别的原因。现有研究已经证明:性别差异2[2],人力资本如受教育程度3[3]、培训4[4]、健康投入5[5],就业地区的差异等是影响就业收入的重要因素。

由于农村青年的年收入是右偏分布,因此將农村青年的年收入取对数值之后作为因变量。本文的关键变量为农村青年的类别,即新生代外出农民工、新生代本地农民工,新生代本地农民工(部分务农);将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作为参照组。控制变量包括人力资本、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就业区域等。

从模型结果看(表2),人力资本、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就业区域等都对农村青年的收入有一定影响。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新生代本地农民工这一变量并不显著,即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相比,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如果外出就业其收入水平也不会增加,流动至外地并不能带来额外的收入。但对于部分务农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农村青年类别中新生代本地农民工(部分务农)的变量的系数显著,这意味着如果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外出就业而成为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的话,其所得收入将比留在本地就业显著的增加。

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之所以选择“留守”本地就业或务农,其还承担了更多的家庭照料功能。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家庭中,有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分比为20.8%,有16岁以下子女的比例分别为72.5%,显著的高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即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之所以选择“留守”本地,与其承担的家庭照料责任有一定的关系(表3)。

四、主要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CSS数据研究了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就业理性,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农村青年的人口学特征、工作特征、人力资本、就业区域等变量后,得出: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如果选择外出就业,其收入也不会增加;部分务农新生代农民工如果选择外出就业,其收入将增加10%;但是,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已婚比例、家中有16周岁以下子女的比例、家中有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均显著高新生代外出农民工,其就业选择主要是由于本地就业在子女的教育、家庭关系与情感、老人照料等方面受益是外出就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其就业选择更多的体现为社会理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由此可以测算预计还将有1亿农民向城镇转移。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空间的承载力已无法充分容纳这一批人口。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农村流动青年与未流动青年的就业分化看,与新生代外出农民工相比,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更快,即收入有趋同的趋势。同时,新生代本地农民工出于经济理性留在本地就业,即外出就业也不能给其带来收入的提高;而部分务农的新生代本地农民工由于家庭因素而出于社会理性留在本地就业。这意味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盲目迁出的现象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继续留在原居住地,“就地城镇化”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125-136

[2]张琼.农民工工资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问卷调查[J].广东社会科学.2013(3):213-220

[3]张泓骏、施晓霞.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J].世界经济文汇.2013(6):18-25

[4]張世伟、王广慧.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1):34-37

[5]秦立建、陈波、秦雪征.健康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13(6):110-120

作者简介:王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张立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