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的措施探究

2018-07-30王宏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种植效益优化

王宏

摘 要 任何一项技术产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不断创新是关键所在。拥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活力,适应更加多变的社会环境,水稻种植技术也是如此,只有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才能让水稻种植技术得到提升。随着科技化手段的不断问世和加强,想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并非难事,关键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认同感,根据传统水稻种植技术的特点,结合先进的科技技术,使得现代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优化,从而提升种植效益。

关键词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种植效益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2.016

现阶段,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同样关乎到人们的生命延续,因此,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实现水稻种植的现代化和提高种植效益已经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施肥、除草以及施加农药,水稻种植也不例外。现阶段,很多水稻种植地区为了保证水稻的高产,在稻田中施加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使得水稻出现了多种不良反应,农药剂量超标,种植效果适得其反。基于这种情况,有必要使用更加科学健康的技术来提高水稻种植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保证食品安全和土壤安全,真正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和提高。

1 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

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水稻的质量和数量,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水稻种植。水稻叶龄模式法,是根据水稻器官同伸规律,应用水稻主茎叶片生育进程,来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促”“挖”措施。它是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经多年研究建立的以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一种新型栽培理论及技术体系。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相比较,其主要优势在于水稻种植高产量化方面更加数量化,技术体系也更加规范合理。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生产升本和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在科技化和系统化方面远胜于传统的水稻生产种植技术,如果大面积投入使用,可以控制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的系统化种植,从而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

1.1 建立叶龄观察点

建立叶龄观察点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观察叶龄的变化,方便做出详细的记录和改进措施,及时修改方案。建立叶龄观察点最好是在正式实施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之前,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虽然资源消耗少,系统性强,但目前来说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试培较多,正式的实践经验较少。水稻种植技术可以多种多样,因为水稻的品种也是各有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试用的种植技术也各有不同,建立叶龄观察点,方便记录不同品种的水稻叶龄变化程度和结果,更加全面地记录也能够为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的正式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1.2 合理改进种植技术

叶龄种植技术是根据叶龄的延伸变化来确定最终的种植培育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变化中不断改进种植措施。使用叶龄种植模式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水稻在生长中的发展变化,确定最适合这种水稻的种植技术,以便培育出更加高质量的水稻。叶龄种植技术更加适用于水稻的叶龄变化来制定相对应的策略,而水稻叶龄的不断变化过程也更能突显出叶龄种植技术的优点,二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水稻种植技术想要得到优化提升,仅靠盲目施肥除草是不可行的,这样不仅会使得水稻生长亚健康化还会破坏水稻的生长环境,只有使用科学合理且符合水稻生长实际情况的种植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水稻的质量,实现技术优化。

2 水稻种植“三控”技术的优化

2.1 控苗技术的优化

水稻产量多而杂,产出的水稻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整体水稻的质量下滑,并无法实现水稻的优化生产和技术提升。水稻产量适量且优质,水稻整体质量佳,才是水稻优化技术真正需要做的。现在的水稻种植一味追求高产,迫使水稻产量增加,使得土壤养分供给不足或者超负荷供给,不仅破坏了土壤层中的养分结构,还使得所产水稻营养不良[1]。因此,要对水稻实行控苗,以优生优育提高水稻质量为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分蘖的现象常有发生,但是无效的分蘖不仅不会对水稻产量、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会抢夺水稻养分,造成大量的肥料浪费,迫使水稻群体结构病态化、引发病虫害等。实施控苗技术,遏制水稻无效分蘖,有利于优化水稻质量,减少病虫害,减少成本投入。

2.2 控制病虫技术的优化

除了种植技术、种植方式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等,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很明显。病虫会侵害植物根茎叶,使得水稻出现病变、枯萎,即使长成成株,根茎腐烂,叶面创伤较多也极大地降低了水稻质量。想要控制水稻病虫害,就要在栽种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增加根茎粗度,缩短水稻的基部节间,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免疫力。在水稻種植之后也可以增加水稻的抵抗力,使得水稻更加茁壮[2]。

2.3 控肥技术的优化

水稻种植面积、种植数量都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水稻想要茁壮成长,施加肥料辅助生长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但在面积较大、种植数量较多的稻田区域,想要全面施加肥料成本肯定会成倍增加,因此,合理利用氮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在稻田的利用率,成为控肥技术的目标所在[3]。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中,肥料的施加过程不够科学化,应适当改变施肥模式,在水稻种植前期适当施加肥料,保证前期稻苗的生长需要,在中后期时,及时清理水稻的无效分蘖,避免过多的肥料投入和浪费,之后再施加适当的肥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肥料在生长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还能够保证施加合理适当,减少成本投入,体现控肥优化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结语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稻种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水稻种植技术是不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只有与时俱进,根据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以及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合理改进传统种植技术,多实践,总结经验,同时鼓励种植研发,帮农、扶农,转变传统种植理念,提倡创新发展,才能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和提高种植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军.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对水稻种植效益的影响略述[J].农家参谋,2017(20):46,51.

[2] 邓世龙.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分析[J].农家参谋,2017(17):1.

[3] 江宽.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及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策略[J].绿色科技,2017(13):210-211.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种植效益优化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小麦栽培关键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相关措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种植效益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30)
不同耕作措施对香蕉产量和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