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生命成长的温暖遇见
——宜兴文化研究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8-07-30江苏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2142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1期
关键词:宜兴家乡课程

江苏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214200)

生命成长有其自我调节系统,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相应的养分给予支撑。宜兴文化研究是我校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实践体验性学习课程,融合了宜兴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该研究课题从课程内容鲜活、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行为改变、课程评价创新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全员参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态课程。

一、依托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建构优质课程体系

宜兴古称“荆邑”“荆溪”“阳羡”,地处江苏省南端、沪宁杭三角中心,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闻名中外,有“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紫砂陶艺”之称,是镶嵌在太湖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展现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文化绿洲。该课题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地域文化为课程资源,把广阔的社会引入校园,让学生在广阔的世界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而拓宽眼界,丰富心灵,培养智慧。通过认真梳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们确定了各年级宜兴文化研究的主题。

宜兴文化研究主题表

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宜兴方言的研究,传承宜兴母语,领略家乡的民风民情,叩开宜兴文化研究之门。三年级学生解放双脚和双眼,走青山绿水,看家乡风景,触摸文化,倾听历史,丰盈童年生活。品尝美食是味蕾的享受,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是对劳动智慧的探寻与敬畏。舌尖上有家乡的味道,不管走多远,心底都会有挥之不去的眷恋。四年级学生根据课程研究内容,可以走进厂房,看每一道食材的精美搭配;走进厨房,学习佳肴的烹饪制作,这样可给童年添一点烟火气,成长就会多一些灵气,生活就会增一份喜悦。五、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逐渐清晰、明确,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通过对家乡制造的研究,通过对家乡名人的寻访,懂得关注社会,学习工匠精神。同时,寻找偶像、树立榜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进行人生的第一次自我规划。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宜兴文化研究的主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研究的可持续性、学习的主动性。

二、建立有吸引力的实践研究基地,催生全学科育人模式

宜兴文化研究打破了传统的学科逻辑分类,沟通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了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理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合作关系。我们以五大文化研究内容为具体指向,在宜兴市内建立了四个宜兴方言研究基地、五个名胜古迹研究基地、五个饮食文化研究基地、五个宜兴制造研究基地、四个名人文化研究基地,既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坚实的研究支撑,又为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机会,打破各学科的界限,使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有机统一,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三、创建有感召力的研究体系,转变学习方式

课程的开展主要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项目寻访为主,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实践的自主、行动的自由。我们全面启动“课内+课外”的双向联动计划和“24+24”完整课时计划,让学生成为主人,活动成为纽带,发展成为目标。课程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收集,探寻文化渊源(课外4课时)

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领略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

2.情景渲染,激发研究兴趣(课内4课时)

由大队部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利用晨会、班会等机会,集中了解宜兴文化的历史、传承、现状、保护等。

3.实地考察,挖掘文化秘密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深入浅出的集体走访。(课内6课时)

(2)以家庭为单位,开启相依相伴的亲子体验。(课外20课时)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琢如磨的合作研究。(课内6课时)

4.班校交流,分享研究经验(课内8课时)

(1)交流资料收集情况:小组内交流、整合,选派代表在班级展示。

(2)总结研究情况,参加年级组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

(3)参加学校文化节,总结一学期的研究经验,了解其他年级文化研究的成果。

四、布置有鲜活力的研究作业,创新评价机制

目前,课程评价出现重兴趣的激发,轻方法的指导;重过程的跟踪,轻操作的规范;重体验的分享,轻结果的剖析等现象。教师不拔高要求,不横加干涉,学生的学习才能自然推进。因此,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研究,适时跟踪指导,时时反馈评价。具体来说,作业设计可实行“三步走”原则。

1.实时报道:反馈研究情况

课内研究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设计研究方案,自主推进研究进程。课外研究则以“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形式,发出研究倡议,取得家长思想上、行动上的支持与配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课内外的研究以照片、文字等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进行分享,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

2.体验记载:实现中期汇报

体验记载即通过制作实践体验表、撰写时间研究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项目进行阶段性梳理,实现研究的记载、分析与总结。

3.课后拓展:落实成果展示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和汇报平台。由于各年级学生研究的内容不同,学习认知和能力有差异,所以校园文化节是统筹、协调、展示研究成果的有效平台。

文化节节目表

4.校本教材:优势互补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言语表达研究收获,作品充满童真童趣,同时不乏科学严谨;语言生动活泼,不乏简洁精准;既有色彩艳丽的画面,又有步骤明晰的有效记载;既有研究感受的分享,又有专业的分析与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启迪。“让儿童读儿童写的书”,这是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制原则。学校收集学生作品,通过初评修改、中评选拔,最终编制六套学生作品集:《宜兴童谣画本》《宜兴传说绘本》《足尖下的家乡》《舌尖上的宜兴》《宜兴制造研究报告集》《宜兴名人汇编》。这样一个学年为一个阶段,坚持六个学年,也许就能形成宜兴文化研究最有生命力的百科全集。

5.学分银行:创新评价

学分银行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创新举措,推动评价走向科学与完善。每个学生的宜兴文化研究情况将计入宜兴市城南实小活动课程考核学分,确保宜兴文化研究以理想状态平稳进行,确保对课程研究过程的监督和调控、对研究结果的评估和奖励以及对学生的整体关照。

学分统计表

课程五大体系,学生可以选同一主题的不同内容开始为期六年的专修。以竹为例:一年级的主题为“竹的童谣”,二年级的主题为“竹的传说”,三年级的主题为“竹海考察”,四年级的主题为“竹的美味”,五年级的主题为“竹的传统工艺”,六年级的主题为“亲近竹艺大师”。学生还可以根据研究项目进行多项研究,通过研究不同的项目,获得不同的认知。通过六年渐进式的研究学习,宜兴文化如涓涓细流般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内心丰盈的体现。我们试图用六年的课程实践,使学生在走进社会、洞察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把家乡的山水装进眼里,把家乡的发展装进内心,把家乡的方言、美食封存在记忆里,把家乡的文化、精神融进血液里,因为给学生留得住与带得走的生命滋养、生活的改观和能力提升是我们的课程追求。

猜你喜欢

宜兴家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夏天的家乡
圆桌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