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某戒毒所434名男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18-07-30赵婷婷吴延海王立金郑倩男程晓东焦东亮
吴 维,崔 明,赵婷婷,吴延海,张 俊,王立金,郑倩男,凌 强,程晓东,焦东亮
(1.安徽省荣军医院,安徽 蚌埠 233499;2.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3.安徽省蚌埠强制隔离戒毒所,安徽 蚌埠 233000)
毒品危害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有295.5万名,估计实际吸毒人员超过1400万人,这就意味着我国每百人中就有一人吸毒[1]。2017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全国在库皖籍吸毒人员近9万人。据报告,长期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等毒品可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偏差[2]。吸毒不但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还可导致公共卫生问题,产生沉重的疾病负担[3]。为了更好地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皖北地区434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17年4月—2017年6月皖北某强制戒毒所500名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取得其同意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发放问卷500份,去除无效问卷(信息填写不完整、空项、漏项等),获得有效问卷434份,回收有效率86.8%。434例中,年龄为19~57岁,平均年龄32.49±7.13岁;文化程度:小学175例,中学212例,中专、高中及以上47例;婚姻状况:未婚153例,已婚193例,离婚73例,其他15例;职业状况:无业143例,务农41例,农民工44例,娱乐场所工作人员13例,其他193例。
1.2 方法
自行编制“毒品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编号、入所时间、一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职业、吸毒种类、初次吸毒时间、戒毒次数、吸毒累计时间及成瘾情况等。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中译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评估被调查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共90项,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均采取1~5级评分:“无”为 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 3分,“较重”为 4分,“严重”为 5分。“轻、中、重”的具体定义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 研究程序
本次调查是在皖北某强制戒毒所的教室内进行,分批由两名精神科医生采用小组施测方式进行,首先按量表要求调查员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以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指导,签署知情同意书,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文化程度低不能填写者,由调查者代填调查表。答卷现场收回。收卷时进行检查,对漏填项目进行补填。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T2法进行两两比较。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检验水准 a=0.05。
2 结果
2.1 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阳性,因此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57.83%。SCL-90症状因子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敏感、其他、敌对、抑郁、强迫、躯体化、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除强迫外,其外几项均与国内常模有显著差异(P<0.05)(表 1)。
表1 各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x±s)
2.2 戒毒次数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将戒毒次数分为1次、2次、3次及以上,两两比较后,戒毒1次与2次、2次与3次以上的在焦虑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项目因子得分无统计学差异(表2)。
表2 不同戒毒次数之间各量表得分比较 (x±S)
2.3 吸毒累计时间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将吸毒累计时间分为三组:≤10月,11~24月,>24个月,两两比较后,11~24月组和>24月组均与≤10月组在焦虑因子上有差异(P<0.05),其他因子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3)。
表3 不同吸毒累计时间之间各量表得分比较 (x±S)
2.4 初次吸毒年龄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将初次吸毒年龄分为<20岁、20~30岁、>30岁,两两比较后,各项目因子得分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戒毒人员一般情况资料分析
研究戒毒人员的一般资料得出:吸毒人员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相对偏小,多处于无业状态。符合国内外有关吸毒者社会人口学特征的描述[5]。他们可能较早地踏入社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缺乏社会经验,尤其对诱惑的甄别能力的不足,往往促使自己走上吸毒之路。很多吸毒人员在吸毒之前或父母离异,或遭受家庭暴力,或有犯罪前科,更有甚者具有反社会人格,这些可能都是为何吸毒者多为这类人群的主要原因。
3.2 与国内常模比较分析
从研究结果看,除强迫外,其余几项均与国内常模均有显著差异,这与目前国内的研究几乎相一致[6-7]。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最高,可能因为:(1)生物学因素,毒品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而吸毒人员往往存在猜疑、不相信他人、小心翼翼、自卑感等方面的特质。(2)社会及心理因素,吸毒人员明知吸毒是违法行为,常常过着孤僻的生活,交友圈狭小,生怕自己会暴露,加上近些年《禁毒法》颁布后的严惩力度,人们对于吸毒人员的歧视、不接纳,导致他们更加过分敏感、自卑、人际关系不良等。
3.3 戒毒次数、吸毒累计时间及初次吸毒年龄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从两两比较的结果上看,戒毒次数之间对比后焦虑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性,首次得分高于2次,戒毒3次及以上得分也高于2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8-9]。可能因为:(1)这一类人群吸毒之前就存在焦虑方面的特质,容易多虑、烦躁等。(2)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初入强制戒毒所之前常常在社会上表现放荡不羁,无人管制,来到戒毒所后,他们对于新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加上强制戒毒管理上的严格约束,戒毒生活的单一,他们会感到无聊,对于严格的管理会有抵触情绪,包括对于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这就导致这类人群出现明显的焦虑不安、心情烦躁等。(3)第1次戒毒的失败,2次戒毒时,这类人群对自身充满信心,总结第1次戒毒失败的原因,且他们对戒毒环境的熟悉,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什么,反而能静下心来度过2年的强制戒毒时光,故而不焦虑了,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4)反而对于戒毒次数3次及以上的人来说,这类人群已经多次来到戒毒所,这个时候可能才开始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悔意,加上家人的责怪,甚至婚姻状况的改变等,他们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对未来的迷茫,对于2次戒毒失败的思考等等,焦虑情绪反而变得严重。(5)此次调查人群筛选出戒毒3次及以上有52例,相比戒毒1次及2次的人群例数较少,故有待进一步验证。
吸毒累计时间对比后焦虑因子也存在显著差异性,原因可能为:(1)吸毒时间短的人群他们在初涉毒品时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只是好奇或者是被人引诱吸毒,吸毒后不太会有焦虑情绪。(2)一开始吸毒的人群往往会得到家人及社会的更多关注,家人希望能够彻底戒毒,这无形中对于他们自身也是一种鼓励支持,故而焦虑情绪发生率低。(3)吸毒需要昂贵的费用,吸毒人员往往以无业人员居多,他们在经济问题上会产生焦虑情绪。(4)随着吸毒时间的延长,当他们知道吸毒影响自身的时候,开始想要摆脱,这个时候家人可能对其态度上有所变化,同时知道可能会面临2年的戒毒问题、面对社会歧视等种种压力,思想上变得更加复杂,进退两难,慢慢地焦虑情绪更加严重,继而继续吸毒,借助吸毒来缓解焦虑情绪,停吸后焦虑情绪即加重,形成恶性循环。(5)对于吸毒累计时间越长,甚至达2年以上的人群来说,他们与之前相比,焦虑因子分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时间越久,家人关注度的逐渐减小,自身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想法,焦虑情绪故而无明显波动变化。
对于初吸年龄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需进一步验证。总之,强制戒毒人员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此调查旨在了解皖北地区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脱毒治疗后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0],戒毒过程实际上是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故而对于这类人群的预防复吸可以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目前以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为主[11],同时加强社会支持治疗,倡导全社会参与其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医护人员、戒毒人员及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探索更好的戒毒康复之路,改善其存在的焦虑情绪等,以便更好地回归社会。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此地区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焦虑方面,焦虑症状包括躯体化症状和精神性焦虑症状,这也可能是由于毒品本身对身体的侵害、戒断反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期科研可以加强随访,针对性的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认知量表对被试人群进行进一步分析,对于其中焦虑因子分高的则检测其生物学指标及行为学指标,应用经颅磁刺激做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探讨其焦虑的可能成因及改善方法,探索戒毒人群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