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榆区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

2018-07-29陈月桂王丽王桂芳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综合防控飞防

陈月桂 王丽 王桂芳

摘 要: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繁殖力极强,食量大,危害范围广。赣榆区在2010年9月首次发现美國白蛾,并于2012、213、2014和2016年对美国白蛾实施了飞机施药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国白蛾;习性;危害;飞防; 综合防控 技术

一、分布与危害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 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2010年9月在赣榆区怀仁路首次发现。由于该害虫具有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繁殖力强、食性杂、取食量大等特点,极易爆发成灾,因此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赣榆区在2010年首次发现美国白蛾,2011年我区的林木、果树甚至蔬菜就遭到了严重危害,墙壁,路上、屋里、菜地到处是触目惊心的美国白蛾。为了巩固已有的绿化造林成果,维护人民的正常生活,赣榆区在2012果断实施了飞机防治美国白蛾,随后在213、2014和2016年又对美国白蛾实施了飞机施药防治,防治效果很好,很成功,得到了省、市林业专家的认可和赞同,顺利通过了验收。赣榆飞机防治美国白蛾的成功经验纷纷被众多市、区兄弟单位参观学习。

二、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中型、白色,翅及腹部均都是白色,触角为锯齿状。 卵:球形,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光泽较强。卵多数单层排列成,卵块大小约2-3平方厘米,上面覆盖白色鳞毛。幼虫: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我国大多属于“黑头型”。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围有灰白色薄茧,茧上会有丝及幼虫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三、生活史及习性

1.美国白蛾生活史。美国白蛾在连云港市赣榆区1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碎块、屋檐、、树皮裂缝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 5月中旬开始出现,网幕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7月中旬第2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下旬-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网幕危害高峰期; 9月上旬第3代幼虫开始出现,9月中下旬为网幕高峰期。第1代幼虫发育较整齐,第2、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2.生活习性。美国白蛾成虫羽化一般主要集中在午后14-22时之间,将卵产于树冠外围的叶背面,卵单层排列成块状,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一般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就开始吐丝结网,进而缠绕枝叶,形成极易明显的网幕(远处就可看到),随着幼虫生长,食量逐渐增加大,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幼虫共7龄,3龄以后开始分散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 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也给控制虫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防治方法

1.检疫措施

加强检疫制度,凡是 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一律禁止外运,对疫区内要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2.无公害防治

(1)人工挖蛹,利用美国白蛾集中在砖瓦石块、草垛人、草堆中集中化蛹的习性,在蛹期挖蛹,集中销毁;

(2)捕成虫 ,根据刚羽化的成虫对直立物敏感这一特性,在成虫羽化期,每日黄昏或清晨在电线杆、树干、墙壁等直立物捕杀成虫;

(3)摘除卵块,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将卵多产于树冠中下部外缘,明显偏低,且卵块较大,且表面覆盖有白色的鳞毛,极易观察,且极易人工摘除。摘除的卵块要装于塑料纺织袋中,集中烧毁或就地深埋。

(4)剪除网幕,在幼虫 3 龄前网幕期,利用高枝剪剪除网幕,剪除的网幕不要异地处理,防止人为传播,要就地销毁。一定要搞好 3 龄前的网幕剪除工作,因为网幕极易识别,且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三代幼虫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 。幼虫 3 龄前在网幕内很集中,只要彻底剪除好幼虫 3 龄前的网幕,就有可能把美国白蛾幼虫全部杀死。

(5)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离地1-1.5米处帮草把诱集下树老熟幼虫,草把要帮的上松下紧,然后于化蛹前解下草把烧毁消灭虫源。1、2代时要每隔5-7天更换草把并及时销毁,第3代可以一直等到11月底解下集中处理。

(6)灯光诱杀,利用美国白蛾对光具有一定的趋性原理,于成虫羽化期在美国白蛾成虫多发地带,悬挂诱虫灯对白蛾进行灯光诱杀,也可以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放置太阳能杀虫灯,每天早上清理所诱杀的成虫,以补杀部分没被电死的成虫。

(7)性诱剂诱杀雄成虫, 在美国白蛾轻度发生区,可以在成虫发生期悬挂性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以此阻断雌雄蛾相互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8)释放周氏啮小蜂,要选择无风天气,气温 20℃以上,在上午10 时至下午 5 时释放,美国白蛾幼虫和周氏啮小蜂按1:3比例;防治第1、2代蛹时可以放2次小蜂:一次是在幼虫开始下树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幼虫化蛹初期;而在防治第3代美国白蛾时,只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放一次小蜂。释放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释放小蜂;另一种是把寄生的柞蚕蛹放入带孔纸袋中,用大头针定在发生较重地段的树干或树枝上,赣榆区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3.化学防治

(1)树干打孔注药防治 在树干基部45度角打孔,打孔数量一般胸径10厘米以下3-5个,胸径每增加5厘米增加1个孔,每厘米注药0.5-1毫升,药剂可以用吡虫啉,氧化乐果,每隔7-8天注一次,连注3次。

(2)树冠喷药防治 幼虫期可用1%苦参碱可溶性剂,地面常量喷雾每亩用药20-25毫升,1200-1500倍液。在发生面积比较大和发生程度比较重时,可以采用飞机施药防治,飞防具有快速,省时、省力、经济等优点,赣榆区在2012、213、2014和2016年已经进行了4次飞防,效果非常明显。

赣榆区采用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用药是25%灭幼脲悬浮剂和20%杀铃脲悬浮剂,水产养殖区(特种养殖除外)则使用20% 悬浮剂美国杜邦-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对鱼虾等水生生物以及蜜蜂、天敌鸟类等没有伤害,而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则是其他杀虫剂的10至100倍.一次施药,持效期可长达20—40天该农药属微毒级。

其它综合防治措施还有烟雾防治、涂毒环防治、应用多角体病毒防治等。总之,运用综合手段进行防控美国白蛾,要抓住“三个最佳时机” (第一、二、三代幼虫危害期) “四个重要环节” (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 。重点做好越冬代蛹、成虫和第一代的防治工作。美国白蛾是危险性很强的世界性检疫对象,要求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该害虫的危害性,达到人人皆知,人人重视,人人会防控,人人参与的程度,彻底将该害虫在我区控制到有虫不成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书景, 柳成坡, 李德桂, 杨文霞. (201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 18(24), 118-119.

作者简介:陈月桂(1971-12-),高级农艺师,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飞防
北大荒飞防学院建设研究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空中拖拉机”喷洒阿维灭幼脲防治美国白蛾效果试验
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
“空中拖拉机”性能特点及其飞防应用
森林病虫害飞防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