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中学班级管理

2018-07-29陈鹭燕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班级管理中学生

陈鹭燕

摘 要: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场所,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们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集体。[1]中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带来了班级管理的复杂性。本文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中学生;班级管理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 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出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 自我实现需求。这几种需求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当一个层次满足了,就会向下一个层级发展,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会同时需要一种或多种需求,但其中会有一种需要占有主导地位。[2]

二、班级管理

班级的使命从根本上讲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不应当是约束学生的桎梏,而是学生潜力的挖掘器,切实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从多种角色寻找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切入点,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动力。[3]“管理,就是要协调各种资源,整顿各种因素,从而优化资源,实现教育目标。”[4]要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目标,一方面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念,制定合理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期形成科学的、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

三、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埃里克森指出,中学时期的学生面临“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危机。[5] 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在主观上,他们觉得自己的身心、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已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客观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还是幼稚的。中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有所欠缺,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第二,中学生还不善于处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首先,学生与学生长时间在一起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当出现摩擦时,如果没有及时梳理化解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矛盾如校园暴力等。其次,一个教师如果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那么这个班级的学生很容易对老师产生敌对心理,出现对立的师生关系。最后,父母过分重视子女的学习,忽视子女的其他方面的诉求,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这三种关系相存相依,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平衡心理。第三,中学生正值青春期阶段,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老师的一句批评、同学的一句玩笑话都可能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可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是抵触情绪。第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能够发挥个人的才能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将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失去对学习的激情。

四、应对措施

(一)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学生基本的需求之一。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社会环镜变得愈加复杂,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层面的教育,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班主任应该在班级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该小组成员由本班同学组成同时采取轮换制,并与班主任、课任教师、学校领导建立紧密联系,一有大家斗殴,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情况发生,立即报告老师。安全督导小组的成立对内可以防止班级同学称霸欺凌同学的现象,对外可防止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外班学生欺负本班学生的现象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人属于群居动物,不可能成为完完全全的独立个体。中学生面临的人际主要是与同学,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哪种关系没处理好都将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和谐,平等互助的观念,大多数矛盾都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在学生之间建立“生活学习互助“小组,让学习好的学生与后进生加强沟通交流,在生活和学习上互帮互助,减轻班级成员对后进生存在的偏见,营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除了加强自身的班级管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倾听学生的诉求,做一个配得上夸奖也经得起批评的班主任。人无完人,在班级管理中,难免存在一些工作上的疏忽,这些疏忽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班主任存在一定偏见,此时,班主任可以采取匿名写小纸条的形式将对班主任的意见写出来,然后班主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父母对于每个子女的期待,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多数父母忙于事业疲于为生活奔波,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是何种状态,更多的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管理者,在学校,班主任是孩子的管理者,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班主任有义务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班级为媒介,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亲子游戏,让学生与家长之间都对彼此有更为深入理解。

(三)教师与学生形成互相尊重的良好班级氛围,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

班级管理中,教育者应该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特长、个性和情感。尊重的前提是理解和了解,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6]班主任不应该以分数和成绩排名来决定以何种态度对待一个学生。应该客观的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体中的作用。在组织班级活动时,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该结合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发挥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对于学习好的学习要引导他们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对于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和支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四)改革班干部管理制度,开展知识能力竞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长期以来,班主任选择班干部的标准是:学习好=可以胜任班干部,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学习成绩中等但是有意愿参与班级管理的学生无用武之地。将固定式的班干部制度改为轮换式,这样既让每个学生参与了班级管理,每个人都形成了班级管理的奋斗目标,在管理班级的同时也进行自我管理。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都不尽相同,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了解学生在文学知识、艺术特长、体育方面等不同领域的实际水平,然后每半学期举行一次不同类型的比赛,可以是文化竞赛、艺术特长比赛,体育竞赛等,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得以被挖掘,树立典范,让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其他学生在某些方面中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工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68.

[2][美]弗兰克.戈布尔(Frank Goble).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

[3]高洪源.班级管理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和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4]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董筱波.课改下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课程教育研究.教改教研.中旬刊,2012,(9):17-18.

[6]张玉红.小学班级管理的理念和策略[D].內蒙古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需求层次理论班级管理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