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媒体视阈中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2018-07-29王紫星
王紫星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如何紧抓当前网络教育的机遇、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创新型教育,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校园网络媒体 ;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信息资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推送到人们面前,而搭载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媒体无疑是目前发展最快且形式最为多样的媒体类型。随着近几年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在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中运用越发频繁,如何有效利用并发挥网络媒体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对学生在道德情操方面的影响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从网络媒体给道德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以及如何恰当地运用新媒体来开展道德教育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主题,以期能够给高校带来关于如何在道德教育领域上发挥网络媒体的价值带来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机遇
(一)涉及面广,辐射范围大
传统的教育模式依赖课堂、书本、黑板、粉笔字这四种工具,以完成教师传递知识的任务,但它们基本上都集中在课堂这一个特定场所以及固定的课堂时间里,显然其辐射范围相对有限;相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面貌正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局限,以更广的涉及面和更大的辐射范围来开展对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笔者所在高校,有“友岚论坛”、“心晴网”等校园网络媒体,可以利用这些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比如,某学生在自己所关注的校园网媒里面看到了一篇非常推崇的文章,当他/她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时,便完成了一个“资讯的分享”的行为,最终看到这一篇文章的就不止该学生一人,还包括关注该学生朋友圈的其他人。与之类似,在这些人当中,有人将这篇文章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分享给自己的朋友看时,那么这篇文章又得到了第三次的传播。这种类似于“蝴蝶效应”的效果无形中就将原本受小众推崇与认可的观点进行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推广。与此类似,校园APP也有这种特点,如“心灵之窗”、“小青媒”等校园APP在学生中比较受欢迎并且短期内得到了较高的来自学生的下载量,APP本身所承载的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意识、法治理念等给高校学生传递的无疑是满满的社会正能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育的受众群体涉及面更广,辐射范围更大,比单纯仅靠课本说教起到的作用更佳。
(二)信息流通快,互动效应好
高校学生中也有部分同学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上略差的情况,学习态度问题上易出现情绪化的特点: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则积极性高,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则积极性低;较为“厌烦”传统的课堂被动听讲的模式,倘若教师采用的是口头理论讲解的这种教条式模式,则无法激起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便出现教师一人满堂讲、学生漫不经心的情况。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媒体来完成。首先,网络媒体由于搭载着高速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信息流动快速使现代大学生乐于接受并分享这些网络平台上的新鲜资讯。比如,“小青媒”这一校园网络媒体,学生每天都可以在上面接收到与特定时间段相符的新观点,如元旦期间推送畅想新年新希望的文章;临近考试周推送的是如何高效复习备考的文章;寒假来临推送一些大学生假期安全注意事项;假期中还经常推送正确的人生态度、如何过一个充实的假期等文章。对学生而言这比听教师讲教材,讲大道理来得有意思。其次,开放的校園网络媒体也让学生有了与其他人分享观点的机会。学生在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与在底下评论的其他同学进行观点的交流,这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效应。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能够引起其他人共鸣,或能够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积极性越高,从而真正去发自内心地思考、讨论、分析、持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于道德教育这种“讲心”的教育来讲,快速的信息流以及互动的高频次会让学生思想真正活跃起来。
二、如何创新型地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来开展道德教育
(一)培养学生树立对网络媒体的正确态度
校园网络媒体,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BBS论坛、其他社交软件等,许多时候是学生自发去接触和选择的,这意味着学生可能是比教师先行接触到网络媒体所推送的各种信息,所以高职院校在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来开展道德教育时,首先应当培养学生树立对网络媒体的正确态度——如何去选择、鉴别、相信、评估网络媒体。比如,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备受热议的“罗一笑事件”,随着《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之后,关于“罗一笑事件”是否为某个机构所刻意进行的营销炒作这个话题就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关于公益捐赠、罗一笑小朋友病重的事实、罗尔选择的求助方式等等,各方各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高校学生自然也是众多参与讨论或者单纯围观的群众之一,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也是依靠网络媒体,如何在繁杂多样的信息中合理地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除了与学生本人的价值观念有关外,也与各种网络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有关,因此,教师应当要重视培养学生在面对网络媒体时所应该秉承的正确评价原则或参与原则,而不是盲目从众。
(二)将网络媒体融入到日常课堂教育之中
考虑到网络媒体已经高度密集式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故高校教师在创新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来开展道德教育时,可以适当地将网络媒体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育之中。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15-2016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资讯上可以看出,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内的高校,都在积极地建设校园网络媒体,并将网络媒体也自然地融合为一种教育宣传的工具与手段。这几个高校的微博都拥有很多的粉丝数量且人群分布广泛,微博内容更新迅速、形式多样,与粉丝的互动频率高且彼此之间都能够保持着较高的黏性,这些都是高校在将网络媒体融入到日常课堂教育之中的多种尝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而在网络媒体中,我们强调的就是高校的网络媒体要与高校的学生进行互动,才能让道德教育借助网络媒体真正地活跃起来,而不是只有空话、口号等流于形式的教育状态。
(三)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网络媒体自主学习
前文提及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机遇之一就是涉及面广,辐射范围大,教师就更要“巧借东风”,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网络媒体来进行自主学习。高校除了做好校园本身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教师个人的微博、微信等阵地的道德教育工作外,还可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能够提供丰富、有益、具有启迪价值的公众号,如“道德经”、“论语听读”、“德育和励志故事”、“百家讲坛”、“传统文化论坛”等。当这些公众号向学生推动相关信息时,这些信息就是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学习的素材与知识。实际上道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内心价值观、思想倾向、心态情绪等,它需要学生主动地去接触道德教育信息、自我思考或者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讨论这些信息,学生唯有自己认同、理解,才更能够接受。
(四)发挥多元网络媒体间的交融互补功能
校园网络媒体的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的爱好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刷微博,有的学生喜欢看朋友圈,有的学生喜欢关注公众号,有的学生喜欢在论坛上浏览资讯。既然不同的网络媒体有自己的受众群体,高校可考虑发挥多元网络媒体间的交融互补功能来在学校内部构建一个网络媒体生态圈,以系统化、模块化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各类校园app所发布的文章或资讯,在管理后台可看到浏览数量、停留时间、互动频次、互动关键词等数据,以此发现学生对于某一些道德教育话题或观点、哪一种比较主流的倾向或较多的困惑,高校可针对此现象开展专题的道德教育项目或活动,并在多种校园网络媒体上推行与宣传,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由网络媒体所承载的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活動中。不论哪一种校园网络媒体,都可以在高校构建的这一个网络媒体生态圈里面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价值,帮助高校更加全面且深入的开展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意识流层面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潜移默化、递进深化的工作,又是一种需要学生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去接受并认同的教育。随着当前社会技术变革的更新以及学习方式的升级,网络媒体正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故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时代特征,合理地发挥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在道德教育层面上所带来的创新机遇,通过科学合理地方式来发挥新媒体的独特教育功能,让学生能够在享受网络媒体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享受到来自网络媒体对自身道德情操层面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这不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大好机遇,也是是教育的使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丁瑞兆.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
[2] 周娜, 崔征.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08.
[3] 董志强.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