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7-29宋娜,李伦华
宋娜,李伦华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的如火如荼,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与否已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体育的顺利开展。在体育方面,它吸取城市社区体育的先进经验,积极向城市社区体育靠拢。但是,由于其脱胎于农村,所以它各个方面包括体育同样受到农村的影响,无论在体育传统认知上,还是在体育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都“遗留”有农村体育的影子。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对我国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社区体育活动现象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一些省市的大企业领头,周边企业参与组成了局部小片区(地区)体育组织或协会。这种组织的管理松散,稳定性也较差,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城市的公园、空地开始出现了零零散散的中老年晨练和晚练,后来慢慢的发展为全国范围内的晨练和晚练。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社区体育开始萌芽,當时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街道委员会和乡镇都曾成立过体育协会和举办过一些群众体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社区体育虽然还不完善,但已呈现出了较大规模。从 2000 年至今,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已深入到社区体育的各个方面,既有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既整体研究,也有特殊群体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对不同省市、不同区域社区体育发展状况的研究,使社区体育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各地区社区体育发展需要,使我国社区体育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我国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2006年范海荣.黄淑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区体育的基础效应分析》指出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分析了社区体育基础效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旨在阐明:社区体育和其他体育相比,不仅仅只有健身、娱乐功能,在宏观上更有整合、沟通、调控和实施特殊教化等效应。
王凯珍在《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中对社区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得出社区体育就是以微型的社区为范围,以本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为基础,以全社区居民委主体,以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为目的,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科学组织、指导下,就地就近开展的群众性、区域性体育活动。
1997年吕树庭等在《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对广州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广州的社区体育主要以街道社区体育为重点发展对象,注重体育产业的发展,坚持走体育市场化道路,形成以社区、街道、区体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此发展模式在国内较为先进。
苏华在其《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存在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不足,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社区体育经费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体育场馆器械奇缺、已有器材得不到维修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军,崔志刚,张纪生在《对嘉兴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对嘉兴市两区、五县社区体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社区体育要想顺利发展,一个完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至关重要,还要重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好社区体育和体质监测工作的结合建立居民体育健康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
周晓溢等学者提出社区体育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并不断完善群众体育的相法制、法规建设,借助法律手段提高社区体育管理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效率。保障社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001年樊炳有提出了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可以分阶段、分层次的慢慢推进,这样就逐步建立了多系统、多层次新型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就是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随后在2003年又提出存在模式和功能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建设目标模式。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2006年黄聚云,舒盛芳根据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总结出社区体育、学区体育等是当前我国比较典型的体育发展模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黄健等提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协调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此模式不仅有效的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还有效的解决了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达到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崔东霞,黄延生在《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从三个方面对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体育组织与管理、体育场馆器械等基础设施、体育认知,并提出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发展等相关措施,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推进作用。
二、应对对策
1、建立完善社区体育的相关法制法规
社区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发展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必须加强群众体育的相关立法和法制、法规建设。借助法律的手段保障社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社区体育管理和体育活动组织的效率。
2、协调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三位一体,进行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体化建设
城乡结合部是郊区向城市转变的过渡地带,城市社区先进的体育思想、体育理论、先进的体育设备,先进的体育管理方式、居民的体育认同感,都要通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 “传递”到农村社区。为了达到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使农村和城市共同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和意义重大,所以积极研究和探讨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体育建设的一体化的体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3、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与利用
根据国家體育政策法规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布局社区内的场馆设施。充分开发利用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自然资源较多,利用自然地域等优势拓展健身场地。城乡结合部空置闲地较多,可以在其空置闲地合理布局建议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新的健身场所,多开发、建设小型、简易、便民的体育场所,、使居民不费时就近的参加体育运动,切实的做到运动场就在居民的身边。加强社区场地设施的管理,重视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维修和护理,可采取分级责任制,做到有专人管理,每天进行安全检查,即保证居民使用的安全又保证场地设施的正常使用。
4、完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
一支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团队可以保持整个社区体育生活的蒸蒸向荣。正是因为有了团队的力量才使得我们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做到有人建设有人管理,不至于因为缺乏人员的管理维护而废弃。丰富团队人员的角色,打造一支有深厚内涵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真正的做到使我们的体育场地设施有人管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有人指导,形成从设备保障、管理、到技术业务培训的整套体系,使居民体育活动科学化,提高居民的体育热情。
三、小结
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存在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不足,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社区体育经费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体育场馆器械奇缺、已有器材得不到维修等问题。建议建立完善社区体育的相关法制法规;协调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三位一体,进行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体化建设;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与利用;完善社区体育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1):46-48.
[2]刘炳杰.滨州市滨城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徐松青.常州市社区体育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6.
[4]苟清华.杨军.,刘冬冬.王义.成都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34,No.10.2008.
[5]鞠国梁,毛俐亚.成都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2年(1):87-92.
[6]程燕.城乡结合部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研究[D].四川大学,2006.
[7]彭芳.城乡结合部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前沿2012(12):118-119.
[8]崔东霞.黄延生.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9-91.
[9]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6-37.
[10]樊炳有.我国城市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