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与碑学之外的视觉革命:画学书法研究
2018-07-29张立军
张立军
摘 要:“画学书法”是将绘画中的笔墨观念和造型技巧等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中,有别于传统“书家书法”的概念,又与学者熟知的“画家书法”在源流上和“以画入书”的深入程度上迥然有别。20世纪“画学书法”的成就已然在“碑学书法”与“帖学书法”之外开辟出了独特的“画学体系”,堪称书法视觉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本文将针对画学书法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碑帖书法;画学书法
一、画学书法的教育功能
首先,是对于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言,书法教育能够起到练好汉字、培养心性、塑造人格的作用,最起码能够锻炼孩子的耐心,这也是家族乐意将孩子送入培训班学习书法的原因;其次,对于大学生乃至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书法教育仍旧应该起着辅助发展的作用。大学可以积极开设相关的书法选修课程和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到书法学习中来,对风格突出的“画学书家”的书法作品进行临习。当然,这样的学习仍旧是不以培养专业书家为目的,而是以激發兴趣为主旨的书法训练。如果想通过业余的书法临摹迈入专业的书家行列,则非得从正统的临写范本入手,经过经年累月的锻炼才能成功。也只有当具备了一定水平的书法功底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利用“画学书家”在笔法、结体,尤其是墨法和章法上的变新滋润传统的书家笔墨,为进一步的个性创造提供条件。
二、区别于碑帖书法画学书法的价值所在
书法家注重字的表现形式,画家强调画面的造型观念,都是依托“字”与“画”本身的形态特征而作出的尝试与努力。但对于高明的“画学书家”来说,他们是合而为一,充分融通画法与书法的铭心绝品,因而自然产生出孙过庭所说“同自然之妙有”的古意盎然。此种古意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一任自然”,点画之间浑然天成,结体、章法元气淋漓,可放可收,不违天理,较“画字书家”不知高明多少、和谐多少。能够达成古意、画意、书意三结合的“画学书家”中以20世纪海派书家人数最多、成就最大。其价值大概来说有三:一为形成自由的结社;二为助推帖学的中兴;三为促使海纳百川的艺术氛围。
三、画学书法的技法分析
1.笔法(线条)
既然中国书法是笔法(线条)的艺术,那么不同时期、不同人就会有不同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线条质感与字形风格的差异,就构成了判定审美内涵和品格的准则之一。对于“画学书法来说,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画家将自身特殊的绘画语言赋予多变的线条中是矫正“碑学”之弊的一条征途,必然催生出具有鲜明风格的“画学书风”,显示出画家独特的个性与情操。如齐白石线条的苍劲厚重、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张大千的桃脱清新、潘天寿的疏狂峻厉、钱瘦铁的放逸洒脱、唐云的细瘦刚劲、陆俨少的水墨淋漓、来楚生的圆润温雅、程十发的刚猛粗率,均与绘画中的线条极为匹配,其笔势都源自他们的绘画观念,若抽取诸人的书与画的线条比较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吻合。
2.字法(结体)
书法的结体又名间架结构,即单字的点画组合,介于笔法与章法之间,在书法中起由始而终、由局部而总体的作用。因此,结体对于线条来说,是一种组合,一个整体;对于章法来说,则是一种组织,一个局部,有着双重身份。对于“画学书法”,结体就好比绘画中的造型方法,强调的是一种构成关系,如疏密、正侧、外拓与内撅等,是将绘画语言中的造型观念,结合艺术家的因势、因形结体的功力所作的独特创造。以潘天寿为例,其书法的单字结体造型夸张,寥寥数行就能找到一个或数个“字眼”,却又服从于整体效果。字与字则因势生姿,随意生发,或方或菱或三角。
3.章法(布局)
章法又称布局,是指一篇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通篇阵势,所谓“积画成字,聚字成篇”(包世臣《艺舟双样·述书下》)是也。许许多多不同的点画与单字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章法所力图表现的问题。对于章法,基本要求是知黑守白,疏密得体,顾盼生姿,表现出书法特有的节奏感。对于“画学书家”来说,画之造型观念的引入,强调的是书法中的疏密关系和造势、立势的特点。代表人物有潘天寿、来楚生、唐云、程十发、陆俨少、齐白石乃至中西调和的李叔同、刘海粟。
四、结束语
书画实根于情,“画学书法”的缘情性质,使它与同样以缘情为本质特征的文人写意画不谋而合,使书法可以从同样以线条造型为主的文人画中找到最可言情的绘画语言。“画学书法”绝不是胡乱涂抹的艺术形式,它应该有书法本身所带有的巧妙的运笔方法、连贯的行间气势和妥善的整体布局,即是千笔万笔,笔笔不苟,千线万线,线线有格,甚至对于艺术家的绘画水平也有着不同一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亚圣.帖学与碑学之外的视觉革命:画学书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6.
[2]郭晓雪.近现代帖学四家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