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认同研究

2018-07-29张桂红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

摘 要:瑶族村落普遍存在村落风水林文化现象,并受生存环境的影响,村落风水林文化在其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在外来文化不断进入的背景下,当地的村落风水林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又如何发展?为让更多的人认识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了解它在当代民族特色村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价值。先后对桂北地区的20多个瑶族传统村落的风水林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了其文化资源现状、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提出了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保护及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保护与传承瑶族传统村落风水林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

瑶族村落风水林是瑶族先人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于民族特色村落建设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当前,国内对瑶族村落风水林缺乏更多的认识与研究,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的瑶族村落风水林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或不复存在。为让更多的人认识瑶族村落风水林及风水林文化在当代民族特色村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先后对桂北地区的秀山村、凤溪村、红岩村、大莲塘、深坡村、福溪村、虎马岭村、秀水村等20多个瑶族传统村落的风水林文化认同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其文化资源现状、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保护及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保护与传承瑶族传统村落风水林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认同调研

(一)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的类型

在所调查的村落中,风水林的类型主要有龙座林、垫脚林、宅基林和水口林。龙座林种植在村落的后龙山上的林木,风水学认为龙座林是龙脉的重要体现,具有“挡煞”的作用。垫脚林种植在村前、水边的林木,具有“聚气”的作用。水口林位于村落的入水口和出水口的林木,通常与桥、亭、庙等公共建筑结合,形成独特的水口林景观,既有“藏风”“得水”[1]的作用,有能形成具有可识别性的独特村落景观。宅基林位于住宅、宗祠等建筑周围的林木,具有“护宅”的作用。如朝东镇东水村,城北镇凤溪村现存村落风水林分布是这一典型模式。树木与地形结合,在村落的四周环绕,形成了远离喧嚣、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这一模式正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模式”,这实质上与瑶族人追求安全、寻求庇护的心里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 东水村村落风水林分布

(二)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认同现状

为了了解村民对村落风水林文化的认同,设计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共发出1871份,收回1705份,其中有效1643份。具体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村民对村落风水林文化的认同随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增加对毁坏村落风水林会遭报应、会护佑村民及会遵守与风水林相关的风俗习惯认同的人数比例是逐渐增加的,相反不认同的比例是递减的,说明年轻一代的人对风水林文化的认同有减弱的趋势。从数据同样可以看出随着受教育程度地提高对风水林文化认同的人数比例是减少的,相反不认同的人数比例是增加的,说明学历层次越高对风水林文化认同越弱。究其原因,村落风水林是我国风水理论的产物,对风水林文化的认识伴随着风水的研究,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把风水定位为封建迷信的产物,直到上世纪80年代“风水”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学者逐渐认识到,除去“风水”的封建迷信的神秘面纱,发现风水是东方人居环境审美的艺术,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在时间关系之下的空间认知,指导人如何使用、安排与建设人居环境的科学[2]。这些对风水的理解往往只限于研究学者的认识,对于世代生活在村落中的村民而言,他们意识中的风水林文化是经社会相教、家庭相教、道德约束的,在民间把风水林文化定位为迷信产物的影响力依旧存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年轻的一代和高学历人群会紧跟时代的发展,对封建迷信的认同率极低,因此就会出现以上的调查结果。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多个村落的风水林毁坏严重,风水林的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基于此,如何去除风水林文化的迷信成分,让村民认识到风水林文化的本质、认识到传承风水林文化与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密切相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原始环境称为“第一自然”,那么类似于乡村田园、鱼塘、建筑等这些人类生活改造的环境属于“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人为的赋予它浓厚的文化意识,属文化景观。而村落风水林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村落风水林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远大于它的生态价值。瑶族传统的村落风水林文化是他们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总结的生存经验;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更是融合了传统风水文化与瑶族文化的产物。因此村落风水林文化是村落风水林的“魂”,正所谓“魂之不存,一溃千里”,村落风水林的存在是建立在村民对风水林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如果这种认同性减弱,那么村落风水林的数量必然会减少。这种人文与自然同构合一的思想对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增进村民对村落风水林文化认同的建议

(一)传承村落风水林文化中的行为规范

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遭乱砍乱伐、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这些行为依靠法律法规没办法解决,少数的几个基层干部更无精力来制止这些行为,迫切需要修订新的行为规范来补齐村落风水林管理的短板,这也是村落风水林传统的管理方式之一,是群众普遍容易接受、既实用又有效的管理方式。

桂北瑶族村落有关风水林的行为规范是村民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为保护村落的风水、风水林和生产、生活环境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对待村落风水林的道德规范,它体现了村民对村落风水林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态度,在村落风水林文化的保护及发展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行为,引导人的精神取向的作用。与法律法规相比,乡规民约中的行为规范对村落风水林的管理具有广教化的特点,更符合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乡规民约有着多年的传承历史,但在当前社会现状下,瑶族村落的社會环境、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再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使得瑶族人的交往行为、交往准则产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旧的乡规民约中不符合当前社会现状的行为规范成分需要去除,而新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行为规范需要重新确立。新乡规民约中的行为规范既要传承村落风水林文化的基因,又要适用于当前的村落社会发展需求。

乡规民约中的行为规范是推动村落风水林文化发展的一种力量,更是村民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自觉,在村落风水林文化保护与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修改和完善新的乡规民约,将能推动村落风水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二)传承村落风水林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村落风水林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村民的自我认知与道德规范的一致性,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道德规范一致或迫于社会舆论、精神压力而接受道德规范,那么道德约束是有效的,相反如果他不接受道德规范,社会也无法对他进行惩戒,那么道德约束也是无效的。因此保护村落风水林的道德规范一旦形成,只要得到村民的认可,它就是有效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伦理道德规律分为“人道”与“天道”两部分,“人道”是指人的交往规律,“天道”则是指自然规律。自然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资源,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长治久安,反之则会自取灭亡[4]。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也是村落风水林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传承村落风水林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将影响人与自然能否协调,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即人的自然道德观。

(三)去糟取精,传承村落风水林文化的精华

风水文化渊源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这是一种将二十八宿天象、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和仁、义、礼、智、信的心性结合的文化[1],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

凡是一种文化,它发展的程度,若是很高,那么,它生命的延长,跟它的高度恰成正比例。另一方面,它发展的范围,如是很广,那么它所能包容、同化其他文化的能力跟它的广度也成正比[1]。中国的村落风水林文化,到了周朝已经达到了既高又广的程度,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它的存在之广泛,生命力之旺盛足以证明,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包容性。它可以在风水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就是融入了该地区的瑶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村落风水林文化一脉相承,属于它的一个分支。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有些人简单的把村落风水林文化定义为“迷信”,这是不妥当的。世界上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难免尤其时代局限性一面[2],当然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也不例外,只要我们本着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态度,结合当前社会现状,传承优秀的村落风水林文化基因。这一传统文化一定会助力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四)使村落风水林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文明中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当前社会文明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在农业文明阶段人对自然的认识较少,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对于生存环境,以趋利避害的选择为主,改造为辅。维持人类的生存是当时的社会目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村落风水林就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当时人依据风水学理论改造环境的方法,同时又融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加大,人类实现了飞跃式地发展,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世界的主导文化,因此工业文明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主导自然,征服自然。人类社会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开始了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村落风水林作为一种优质的自然资源,也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现存的村落风水林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的村落风水林鲜有存在。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就是这些幸免于难,且保存较好的村落风水林之一[5]。工业文明阶段的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类逐渐认识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方式是不科学的,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前的生态文化正由工业文明时期的“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进,即逐步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在现阶段,这一特定时期下,我们再来看我国的村落风水林文化,它所蕴涵的生态思想,如“强调通过人的自觉与自律管理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与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高度一致的。在此背景下,挖掘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的生态智慧,继承和发扬其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类,它诠释了特定时空内人与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其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经验,体现了一种来自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道德约束的价值观念[6],非强制性地约束着村民的生态行为,协调者着社会的生态秩序,它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将其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将从根本上克服当前的生态制度、法规等解决不了的诸多难题。

(五)制定保护及发展村落风水林的相关法律、法规

桂北瑶族村落风水林文化历史久远。它起初是建立在信息、交通相对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以及对集体观的认同,这两个基础之上的。在当时社会,稳定风水林文化的发展力量,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礼制”。这些“礼”是村民都认同的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行为的不是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约束,而是需要无形的家庭、家族的教育,邻里间的交往,村民的集体价值观等传统。而当相对封闭环境被打破,随着交通改善,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等众多媒体的进入,现代文明的传播已改变了村民的价值建构,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播途径, 包括报纸、 电视、 广播、 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地进入,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村落风水林文化正走向一种混合型的、 拼接性的、 多样性的生存文化。当前对于村落风水林保护如果只依靠民俗、民风等德治层面的管理方式,并不具有強制性,因此村落风水林的管理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制定保护及发展村落风水林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村落风水林的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在土地规划中考虑村落风水林的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政府应组织力量对村落风水林展开全面的调查,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这些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如:广东省中山市在2008年就率先以政府法规形式开展风水林保护,对全市风水林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保护“红线”,并经市政府批准制定《中山市风水林管理规定》[7],在2013年又进行了重新修订。之后广东省的其他地市也陆续出台的了风水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案例都可以为我们制定村落风水林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于希贤.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管辂.管氏地理指蒙[M].济南:齐鲁书社,2015.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张桂红.传统村落风景林的文化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6(12):201-204.

[6]张锋.东南亚华人宗亲文化与宗祠建筑特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5):41-46.

[7]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山年鉴[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