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变革提振教育自信
2018-07-29丁善辉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要冲破应试教育重围,摆脱阻挠素质教育羁绊,进而实现革命性的变革,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振中国教育自信、打造中国教育品牌的重中之重,必须紧扣立德树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活化课程实施,拓展教学时空,传承中国文化。
【关键词】课堂革命;立德树人;素质教育;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07-02
【作者简介】丁善辉,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224100)副主任,高级教师。
“课堂革命”,是在把脉中国教育软肋的基础上发出的振兴教育的声音,切中课堂教学的时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课堂革命”打造足以为荣的“课堂自信”,以“课堂革命”提振中国“教育自信”。为此,我们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一、以立德树人为基础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写进教育方针,成为各类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重中之重。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凭借各类学科课程资源的有效使用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然而,受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一些课堂重知轻德现象比较严重,把学科课程与德育实践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导致学科课程必须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落实无力、失去准心,课堂成为解题、拼题、押题的高地。面对各种文化交相融合和价值观的冲击,课堂革命必须扭转“重智轻德”“重知轻行”“重分轻能”的倾向,全面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旗帜鲜明地把“立德树人”摆在学科教学的前沿、落在课堂教学的全程、体现在学生素养上,真正把课堂打造成“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立足课程研究,精准挖掘基于学生德育实践、适合学生心智水平发展的德育元素,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要立足学生实际,精准分析基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德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实践规划并开展活动;要立足德育实践,精准构建适合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德育实践平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真正把学生生命个体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通过一系列植根于“立德树人”的课堂革命,引导学生在洞悉中国传统美德、领悟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复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倡导素质教育理念,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先后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同地区相继创造出颇有地域色彩的经验,像江苏的“洋思经验”、山东的“杜郎口模式”等等。但这些教学经验和模式,仅仅代表学校个案,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层面,面广量大的学校依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功利性的教学定位,“课堂”连接“考场”的应试痕迹十分明显。因此,课堂革命就是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竖起来,彻底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只注重应试教学忽视综合素养锤炼、只注重应对升学考试忽视终身发展的倾向,彻底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把课堂锻造为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辨、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智慧场,充分彰显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平等对话。
三、以课程实施为关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得以有效推进。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总是把教材与课程混为一谈,甚至一些教师的“教材意识”强于“课程意识”,依然是教材为中心,依据学科课标、教材来落实教学活动,并以年级段课标要求来衡量教学目标达成的水平。教师对教材、课标过于依赖,把自己的课堂垄断在所任教的单一学科范畴,学科界限十分明显,导致学生总是被动适应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成为教师教教材、拼练习的高地。然而,课堂革命正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的界限,积极探索基于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实施路径,根植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度调整、改造和开发,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与有效统整,突出课堂的生成点、技能的训练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互动的联结點、资源的整合点和德育的渗透点,创设指向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健康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程实施过程,彻底打破课堂教学活动“齐步走”的僵化格局,努力使课程实施更能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
四、以课堂延伸为途径
虽然如今的课堂再不见高墙深院,但在一些教师的心中依然有一堵“墙”,隔膜了课堂与自然、社会甚至与现代科技的联系,造成学生进得了课堂,却进不了社会。课堂革命就是要突破教学时空的重围,实行课堂教学的破墙之旅,实行课堂内外、学科内外、校园内外的互通,彻底打破传统意义课堂、教室的物态,真正把课堂延伸至课外、自然和社会。同时,“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势如破竹,成为驱动教学革命的重要手段,催生课堂教学时空的新境界。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链接、筛选、整合并优化各类教育资源,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以中华文化为灵魂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依赖教育传承和弘扬。教育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催生教育自信,任何疏离了中华文化的课堂是残缺的、缺乏精神支撑的课堂,必定呈现为精神颓废、色彩暗淡,成为无本之木。而充盈文化的课堂则溢满生命气息,对学生的影响弥久绵长。因此,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有效淬炼中华文化精髓,搭建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中华文化追本溯源活动平台,循序渐进地开展中华文化滋养课程,把中华文化的积极因子有机融入课程实施中,逐步浸染到学生的血液里。同时,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从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等方面逐步形成富有个性、丰厚的学校文化,以共同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推进中华文化的积极延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