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8-07-28徐原媛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却一直争议不断。创新能力不足、效率难以提高、员工工资畸高、政企不分、内部腐败等问题一直是多数国有企业的诟病,也是人们质疑的焦点,文章通过挖掘国企当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参考国外改革经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公司董事會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
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 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三)国有企业家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
国有企业家精英队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但也不排除存在少数能力不够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腐败堕落分子,在中央强势反腐背景下,有10多名中央企业负责人相继落马,这些落马企业负责人掌管少则几百亿,多则几千亿,个别上万亿的国有资产,其腐败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目前,由于经理市场、资本市场远未成熟,这样就难以公正地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公司价值,对经营者也就产生不了竞争压力和动力。当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营者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投机行为来谋取个人利益。
(四)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较重
国有企业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顶梁柱”角色,但殊不知国有企业的压力和负担非常重。哪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有企业上!哪里需要重点扶贫建设,国有企业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上!党和政府的指示指到哪里,国有企业就冲到哪里,真正体现了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而且,国有企业自身负担更重,有人形容一些老牌大型国有企业除了没有自己的火葬场,其他的都有,企业就是社会。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掩盖了所有问题,当一旦效益下滑,所有问题都将显现。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治理结构不仅要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结构模型,更要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特性,构建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改善董事会构成,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明确国资委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将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和董事会自主决策有机结合起来。企业董事会在国资委的指导下,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
(二)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贯彻的方向。我国的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在市场中的地位较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太合理,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国有资本调整。一是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改革调整重组,使这些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强大。要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培养与鼓励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依法推进国有企业的相互合作,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的重组。同时,加快国有企业内部重组,精简企业组织机构,对重复和过于繁冗的机构可适当合并;围绕突出主业,积极推进企业非主业资产重组;加大对亏损企业国有资本的调整力度。二是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即对“退”的总量、步骤以及退出过程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等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对国有资本需要“进”的领域进行统筹规划,制订必要的规则,并负责监控“进”的过程,以保证国有资本“进”的过程能够有效,并发挥出最大功效。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国有企业继续破浪前行。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有:首先在分类改革与治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除了极少数“公共政策性企业”外,都可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其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管理”转向“分层分类管理”,扫除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身份障碍”。再次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提升与国有经济交叉融合的能力。最后探索经营管理层及员工持股的有效方式,充分激发经营层及员工搞好企业的内生动力。五是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努力完善产权流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解决民营企业进入“玻璃门”问题。
(三)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建立公司制的主要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制约公司经营者,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就在于公司经营者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上。一是要规范董事会运作机制。二是逐步培育职业经理市场,公司经理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选任。取消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行政任命制度,全面推行聘任制。
结语
解决国有企业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其君.探析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J].经营管理,2011,(2).
[2]张云梅.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展望[J].观察视界,2014,(1).
[3]王飞博.浅谈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改革[J].实践与探索,2015,(4).
作者简介
徐原媛(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专业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