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蒙特诗歌意象中的自喻和超喻
2018-07-28马娈
摘 要:巴尔蒙特在诗歌中多以抒情主人公自居,通过吟咏自然去物化情绪,表现愁思与寄托。本文通过解读巴尔蒙特诗歌意象中的自喻和超喻,充分发掘巴尔蒙特的细腻情感。
关键词:巴尔蒙特;诗歌;自喻;超喻
一:巴尔蒙特式的自喻和超喻
巴尔蒙特在20世纪初的俄国诗坛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象征派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大多以抒情主人公自居,通过吟诵大自然的万物,去抒发情感,表达自我。
巴尔蒙特的一生充满动荡,得到的评价也曾经褒贬不一。1867年,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后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就读,终因参加学潮被开除。他周游世界,通晓多种语言,把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俄文介绍到俄国(如:雪莱、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打开俄国人的眼界。1907年,他为工人们写了《复仇者之歌》,并到处朗诵,惹恼了沙皇政府,被赶出俄国。二月革命后巴尔蒙特返回祖国,那时俄国的诗坛上已形成各种流派。从象征主义在俄国一出现时起,他就积极投入到该流派当中,成为了象征派第一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用勃洛克的话说,巴尔蒙特"是俄国象征主义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但后来巴尔蒙特的革命热情发生转变,对到来的十月革命表示反对并拒绝参与,因此在那个以政治态度作为评价作家标准的年代,他一度被定性为"颓废、个人主义、反革命"。他的诗歌也被说成"基调属于颓废主义,在艺术上追求过分的夸饰和外表的华丽"长期被打入另册。1942年,他怀着苦闷和忧郁凄凉地客死在巴黎。
巴尔蒙特有“太阳诗人”、“太阳歌手”的赞誉,表达情感真挚、强烈。但也不难发现,出现在巴尔蒙特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如太阳、风、大海等,皆为大自然中的操纵者,是力量的象征。同时更是诗人极力去追求和赞颂的。这时在诗歌中巴尔蒙特的情绪是饱满的,诗风也恣意洒脱。更是将自己想象成力量的本源,如诗歌中所说“我是主宰者” [1]、“我是自由的风” [2]等。借助超脱自我的自然力,去塑造一种想象当中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超然的自由意志,是诗人塑造出的理想世界中的自己。巴尔蒙特诗歌中这一类意象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映像,即为超喻。
巴尔蒙特的诗歌中还存在一类意象,如芦苇、小舟等,被自然中的强势之物慢慢肢解或吞噬,这类意象更接近巴尔蒙特在现实中的处境与感受,体现出巴尔蒙特的自由意志在其生存空间中的无力与盲从,更接近诗人本来的生存状况,这类意象是巴尔蒙特诗歌意象中的自喻。
二:理想与现实中的超喻和自喻
巴尔蒙特的诗歌,意象明朗,并且大部分意象均为自然中的可观可感之物。从大自然中选取的客体,大至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小至花草树木、飞沙走石,都是适宜作为象征意象。巴尔蒙特常常选取自然景物和一些俄罗斯的典型植物作为象征对象,通过创作来找出主观世界中的“客观对应物”,达到象征的目的。诗人更是喜用直抒胸臆的第一人称“我”以此来平行诗歌意象中所带给人的各种情绪与想法。下文将结合巴尔蒙特的诗歌去充分的解读巴尔蒙特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诗歌意象所生成的超喻和自喻。
(一)诗歌意象中的超喻
在巴尔蒙特诗歌意象的超喻中最为典型的意象即为“太阳”,更是以写有关太阳题材的诗歌而著称,一生执著于太阳的崇拜,自称为“太阳的歌手”,也被当时的诗歌界誉为“真正的太阳诗人”。巴尔蒙特一生写过二十多部诗集及大量散文。以太阳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他创作的高峰。太阳的形象、太阳的精神充满他的诗作。如果说诗歌所捍卫的是人的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说到底,太阳就是巴尔蒙特为生命寻找的一个理由。他在诗集《我们像太阳一样》的扉页上引用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名言写道:“我来到这世界为观赏太阳。”尼采因自称是太阳被人评为狂妄自大,但巴尔蒙特毫不畏惧更加大胆地说出:“我是太阳,美!”太阳实则是力量、美、幸福和青春的象征。因为巴尔蒙特认为太阳能战胜一切阴霾:“……我的脚下已经夜色茫茫,茫茫夜色笼罩了入睡的世界,我却能眺望燃烧着的太阳”(《我用幻想追踪》)。
并且诗人还歌颂和赞美一切体现自由意志的自然之物,拿“风”来说,“永远吹佛,我是自由的风” [3]。但也不难发现诗人之所以将自己物化成自然中的主宰,实则也是诗人使命感的一种情感的流露,如《向海洋呼唤》中提到“海洋,我远古的祖先……海洋,让我化为泡沫,做一滴海水融入永恒!” [4]这时作为“超喻”的自然意象体现的是诗人巴尔蒙特的信仰及其伟大信仰支配下的使命感。
巴尔蒙特本就是生性自由之人,因为他出生在舒亚市附近的一个庄园,自小与园林、森林、河流……等为伴,也练就了他自然的天性。而之前所分析出巴爾蒙特诗歌中的主宰意识又是从何而来呢?这种使命感,在俄罗斯传统上也是有踪迹可循的。可总结为第三罗马自喻。“这是俄罗斯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即认为莫斯科所代表的俄罗斯国家是接替罗马和君士坦丁堡来承担拯救世界任务的唯一最后继承人。这一比喻所代表的俄罗斯大国主义民族意识和普世主义救世情怀,已深刻地渗透在俄罗斯民族性格、思维结构与理解方式之中。” [5]所以巴尔蒙特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超脱人性禁锢,充分体现自由意志的大自然中主宰之物的追求和向往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诗歌意象中的自喻
巴尔蒙特诗歌意象中的自喻,如漂浮的云、苦闷的小舟、风中的芦苇、濒死的海浪等,即将自喻之物置于一个强大的自然物所主宰的环境当中,最后几乎都落的一个被吞噬的结局,但在诗歌内容展开上不仅塑造出环境的不可逆,也在一方面歌颂了弱者在强者面前所表现出的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如《苦闷的小舟》中“苦闷之舟,恐慌之舟,抛开海岸,和风暴搏斗”,《白色火焰》中“白色火焰的舌头软弱无力,恼怒地颤动,在沙滩熄灭” [6]……
这种自喻般的意象是巴尔蒙特的真实写照。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巴尔蒙特连续出版四篇诗集,是当时最为畅销的诗歌作品。但由于巴尔蒙特的革命热情发生转变,对到来的十月革命表示反对并拒绝参与,因此在那个以政治态度作为评价作家标准的年代,他一度被定性为“颓废、个人主义、反革命”。他的诗歌也被说成“追求过分的夸饰和外表的华丽”长期不受重视。1942年,他怀着苦闷和忧郁凄凉地客死在巴黎。他诗歌里的矛盾和伤感暗示正说明了诗人当时为国担忧,不愿人民遭到战争带来的流血死亡,亦步亦趋的犹疑心境。他在被打成反革命侨居国外后,常常思念祖国,生活状况十分惨淡。
并且诗人对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在生活中更接近于偏执。拿喝酒这件事来说,巴尔蒙特不仅喝的酩酊大醉后从三楼窗户里一下跳下去,而且在旅馆喝酒喝到已经忘乎所以,在侍者不提供酒的情况下,更是找到一瓶香水全部喝光的闹剧。
三:总结
总体看来,巴尔蒙特的诗歌抒情基调是乐观、肯定生活的。巴尔蒙特还很善于为诗歌营造优美、深远的意境。他常常使用大胆出奇的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段,使诗语飘逸洒脱,蕴味悠长。巴尔蒙特说:"现实主义者永远是简单的观察者,象征主义者则永远是思想家。现实主义者只热衷于表现具体的生活……象征主义者远离现实的存在,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理想……"也许正因为他的这种坚持,正因为他就是一个永远思考着现实存在背后的象征主义者,他的诗歌才获得了如此动人的魅力,他的精神才能永远追随太阳的光华。因为如果将诗歌意象中的超喻,视为巴尔蒙特给自己塑造的理想国的话,体现出的是生命终结后的归宿,是一种永恒。而即是是色调比较阴暗的自喻,也是以积极对抗作为主色调的,而最终的结果一般都是跟超喻物融为一体。巴尔蒙特的一生虽然更接近漂浮的云、苦闷的小舟、风中的芦苇、濒死的海浪等,但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在自己的超喻世界中,若太阳的光芒、风的劲力、大海的一望无际……
注释:
[1] [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3页.
[2] [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19页.
[3] [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19页.
[4] [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35页.
[5] 刘毅,《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与民族意识的互构———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成因的关联性初探》,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0卷第二期,2010年4月.
[6] [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36页.
参考文献
[1][俄]康斯坦丁·巴尔蒙特著,谷雨译,《太阳的芳香——巴尔蒙特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2]刘毅,《历史文化、宗教传统与民族意识的互构———俄罗斯思想与第三罗马自喻成因的关联性初探》,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0卷第二期,2010年4月.
[3]张克勤,《太阳的歌手———巴尔蒙特诗作风格管窥》,语文学刊(外文版),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马娈(1993—),女,汉族,籍贯:天津,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