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哲学根基的范式化差异研究
2018-07-28谈鑫
谈鑫
【摘要】旨在全面的诠释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哲学范式化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论证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尝试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管窥两种研究范式的目标取向、研究主客体关系、研究过程设计等三个层面的差异。结论:两者彼此相互弥补是时下科学研究范式的主导,质化研究在“价值关涉”原则之下进行的论证是哲学方法论的再演化与创新,混合研究的兴起,是科学研究范式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质化研究;量化研究;范式
学术界把体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归结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大类别,顺延传统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当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被对比的概念[1]。回归当下,运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已经是各个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之一,也是各个学科追求学科真知杳证辩伪的主要途径之一[2]。在中国知网以“量化研究”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再以“体育”进行二次删选,共获取180篇文章,同样以“质化研究”、“混合研究”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获取42篇、7篇。如此,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已是当下研究范式的主要潮流趋势之一,当下体育科学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到底是什么样?本文带着这样的追问在思考求证,尝试从以下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优势,单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及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等方面逐一进行评述,以此为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哲学根基的证辩奠定基础。
一、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范式差异解蔽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在国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已被广大学者认可,在多个研究領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为了更为科学严谨的证实体育科学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者范式的迥异,故在此瓴选刊发在体育科学中的《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3](以下简称“熊文”),(熊欢,2012)和刊发在体育科学的《体力活动与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关联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4](以下简称“全文”)(全明辉,张涵彬,张佳仪,赵广进,张金铭,曹振波,王茹,陈佩杰,2017)两篇范文,尝试从研究目标、主客体关系、认知解释模式、研究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就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范式做出如下比较(如表1):
(一)主客两者关系的异样
质化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就是了解和描述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窥察人际交往过程中社会现象的本质,获得被研究者的认可与共鸣[5]。无论是释义性的研究还是现象性的社会研究都主张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譬如熊文通过理论铺设和半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利用了被研究者的主观意识来参与研究,女性参与体育社会分层取决于硬性指标(收入、教育、职业)和软性指标(态度、生活方式、观念),通过质性研究和深度访谈,对女性体育参与社会分层的现象讨论,但我们发现在讨论部分研究客体不再是客体,更像是研究主体,在语言评析部分更像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层次“对话”。由于质化研究是偏重于个案的研究,研究者也尝试跳出被束缚的牢笼,但研究的视野仍停留在局限的范围内,以此也论证出质化研究是具有表意性的学科。
量化研究是实证主义的再现,在历史舞台上已经呈现出100多年。量化研究的哲学精神倡导做研究的缘由是因为事物内部或者外部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有待去发掘和论证回。于此,量化研究更多的强调出主体是分割的,总体上查看,量化研究是具有规律性的科学体系,它在尝试运用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出来的普适性规律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难题。譬如全文相关的生长因子和/或神经营养因子在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的有益作用发挥着中介作用,以及外周血IGF-1和/或BDNF在体力活动对于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正关联关系中可能发挥中介作用,试图挖掘出两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论证过程中,研究者并不能一一对测试者样本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干涉及影响到实验的求证。
(二)认知阐述路径的偏差
熊文在整理60余名被调研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对话中,涉及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整理出的语言信息较丰富,给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工作量,研究者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指标时才可以建立起内在机制或者原理。以此看来,质化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在空间脉络分析之下的特定群体,通过对研究群体深度的分析与探讨,折射出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脉络关系”。
量化研究在认知阐述上更显而易见,变量之间的设计浅显易懂,事物内部的发展规律具有线性或条理性门。以全文为例,作者事先对被研究者、调查对象、研究方法、测评方法等变量均作出了相对应清晰的界定,然后再展开相关的研究设计和论证。况且,量化研究会除去时空条件下的制约,通过数据实验论证和阐明发展规律,反映出事物内在发展过程中普适性规律与特质定律的“应用关系”。
二、结论
总体上审视,量化研究在程序设计上相对简单,研究设月偏重于自然科学的论证,通常会采取spss、amos、sas等统计软件来分析,实验过程中会涉及研究假设等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多是线性、非线性等规律见长。量化研究是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的一般规律及社会特征,恰好相反质化研究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意义。量化研究忽视小概率事件、小众事件,相反质化研究则关照事物普遍存在的现象,注重阐明事物的全面性,关注事物主体的内在精神主体。于此,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者彼此相互弥补和补充已是时下科学研究范式的主导,亦是体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靖东周,谢德新.从量化到质性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范式的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4(11):12-15.
[2]吕备,胥倩,芦芳.量化与质性共同优化课堂观察[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07):15-17.
[3]熊欢.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02).28-38.
[4]全明辉,张涵彬,张佳仪,赵广高,张金铭,曹振波,王茹,陈佩杰.体力活动与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关联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02):47-56.
[5]高宇亮.心理学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新趋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03):48-53.
[6]陈忠卫.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范式差异及融合趋势——兼论在管理学界的应用[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2(03):3-12.
[7]王秀英.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对话”[J].新课程(综合版),2010(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