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贷后调查力度,提高风险监测能力

2018-07-28张文靖

商情 2018年29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

张文靖

【摘要】在国内经济高度市场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存在急进急出的特点,中小型企业和新进企业极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市场风险的暴露,从而引起流动性风险带来的资金链断裂,最终甚至面临破产或并购的结局。而这些企业通常都是杠杆经营,持有银行货款,它们的经常性破产会给银行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损失。其次,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信货风险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货前轻货后”的现象,而货后工作的不到位会让银行错失处理风险预警事件的最佳时机,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导致监测不及时带来的信用风险的暴露。

【关键词】货后调查;信货风险;信用风险;风险监测

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它的主营业务利润来源于存贷差,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到来,银行开始丰富贷款的产品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发不同的贷款产品,与此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更好地提高贷款市场的竞争力度。凡事有利必有弊,降低贷款利率可以在自由竞争时期有效地提高竞争力,但是这个方案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本身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增加银行贷款维护成本,降低银行利润,风险溢价与实际信用风险不匹配等等。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不能避免去降低利率,但是与此同时要牢记降低利率只是短期策略,想要真正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而其中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今天我们就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贷后环节做一个详细地阐述。

在信贷管理过程中,“重贷前轻贷后”是银行在贷款调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诚然,贷前调查是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贷后调查环节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市场化,自由竞争时期的企业存在易进易出的特点。通常有贷款需求的企业分为两类,一是继续扩大规模或开拓海外市场的大型企业,二是新进入企业,但无论是哪一种企业都是在进行杠杆经营,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更低,极易受价格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继而导致放贷的银行遭受信用风险暴露。另一方面,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如果银行贷后调查工作缺失或不到位,导致风险事件监测不及时,很容易让银行遭受信用风险的暴露。一旦信用风险暴露,银行的信用风险和非预期损失增加,经济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自身信用评级调低,风险管理成本增加,资本使用率也會大大降低。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贷后调查工作的积极开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贷后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识别信用风险因子,第二是对风险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进行VAR映射和回测,第三是根据银行自身的风险容忍度,对达到不同风险预警级别的事件进行区别处理。

首先谈谈第一个环节风险因子的识别。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设定非常重要,通常遵循不多不少的原则,风险因子过多会导致计算复杂维护成本增加,难于执行;风险因子过少又会导致计算不准确,信用VAR训算值低于真实值。通常每家银行情况不同选用的因子类型以及数目也不不同,但是从以往经验来看,风险因子数目设定为8-9比较合适。具体风险因子的类型因贷款和银行的差异区别设定,下面就地方性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为例进行简要阐述。通常企业贷款的风险因子分为以下几类:1.企业经营者的银行账户和征信情况以及经营理念与能力;2.企业主要股东和债权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征信状态;3.企业担保人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征信状态;4.企业主要上下游对手的经营状态;5.企业所涉及行业的风险和发展前景;6.企业主营业务的实时跟踪;七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池和现金流入流出状况;八.企业突发性经济或社会事件的监测。

关于第二个环节一一风险因子的实时监测和VAR训算。这个环节涉及到信息数据的收集和筛选,模型的选择等方面。其中关于信息数据的获取和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无论模型多么的准确,一旦数据存在问题,那么VAR的计算必然错误。关于数据主要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对调查人主观经验依赖性强,因此建议由多名调查人联合收集和筛选数据,降低主观偏差;而定量数据易于获取,客观性强,主要靠技术平台的支持,因此技术部门对于数据挖掘的渠道和效率以及准确性负主要责任,最终由客户经理对平台收集的数据做最后的甄别与采用。关于贷款违约模型,银行通常选择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或Credit risk+模型。至于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方法的选择,银行主要采用标准评级法或内部评级法,通常地方性商业银行选择标准评级法进行风险评估,因为标准评级法更适用于中小型业务简单的银行,而且维护成本低,大大缩小风险管理成本的预算,更有实用性。

最后,银行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预警触发事件进行差别处理。通过银行自身设定的风险预警级别进行风险贷款的处理,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般关注,重点关注,要求客户提前还款,为客户进行贷款展期。关于风险预警级别的设定,通常选择4个级别,第一道防线主要看企业现金流是否出现明显的流出小于流人;第二道防线主要看企业是否出现持续性的现金流恶化状况;第三道防线主要看企业是否出现重大经济或社会事件,比如信用违约,资金链断裂,社会负面新闻等情况;第四道防线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线,主要依据银行自身最大风险容忍度,一般来说没有突破第四道防线的时候,风险事件的处理权主要下发客户经理;但是一旦突破了第四道防线,风险事件上升到最高预警级别,必须交由总行贷审会和行办会处理。对于处理权的把控,主要依赖于风险容忍度的设定:如果风险容忍度高,那么风险处理更偏向于模型的依赖;如果风险容忍度低,那么风险处理更偏向于客户经理的主观经验,因此合适的风险容忍度设定可以处理好客户经理的主观经验和风险模型之间的平衡,做到既不过度依赖模型也不过度依赖主观判断,将模型风险和主观偏差降到最低。

在国内经济高度市场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银行必须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做好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尤其要加强薄弱环节的突破,积极攻克贷后调查的难题,实现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让银行在金融海洋的波涛汹涌中能够稳健安全的快速前行!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
P2P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指标体系与免疫力提升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浅谈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之路
主体资质再下沉 全年规模或将创新高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