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钢琴语汇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研究

2018-07-28何玮婧王成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奏鸣曲贝多芬

何玮婧 王成

摘 要: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顶峰杰作,通过对其伴奏音型的选择、主旋律音型的选择及休止的运用等钢琴语汇的分析来揣测作曲家的乐思及其情感表达,探究其钢琴语汇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和表达该乐曲。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悲怆;钢琴语汇;音乐表现力

“悲怆”(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Op.13 -"Pathétique" )写于1798 – 1799 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顶峰杰作。当时年仅28岁的贝多芬正遭受着耳聋的威胁,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是失去全世界,贝多芬通过钢琴的语汇将他在人生道路中不断袭来的厄运展开顽强斗争的心理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

一、伴奏音型的选择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

1.八度震音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3《悲怆》第一乐章中八度震音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曲。引子部分一结束,进入呈示部主部时,八度震音便立即登场(见谱1)。主部是2/2拍,是支持乐曲的强大支柱,它的性格十分坚实明确。贝多芬用八度震音来体现乐曲战斗的激情,它有着一股不可阻挡、不可冲击的力量,低声部似那擂起的战鼓,在持续的八度震音的伴奏下,毫不畏惧地冲击着那些阻挡着它的力量,上行的双音旋律如同战士坚定的口号声,以8小节为一个乐句,用集中的、尖锐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奏,勇往直前,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形成一次次不断冲击的浪潮。

谱1

2.阿尔贝蒂低音(分解和弦)

阿尔贝蒂低音,是意大利人阿尔贝蒂·多梅尼科(Alberti Domenico 1710-1740年)在创作和演奏键盘奏鸣曲时,惯用的一种左手分解和弦固定音型的伴奏方式,是将某一个和弦里的3 - 4个音按特定的顺序编排,分先后出现。一般组成以4个平均音符(4分、8分或16分音符)為一组的伴奏型(如C-G-E-G),我们也把它叫做分解和弦。

在这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十分巧妙地运用了阿尔贝蒂低音进行了创作。呈示部的副部第二主题是降E大调,刚开始的前4小节(第88 – 91小节),作曲家用带保留音的分解和弦一正一反一高一低两相呼应,似乎在诉说,为接下来的小高潮做铺垫。使音乐更饱满(见谱2)。

谱2

紧接着的第92 – 99小节(见谱3),不再用带保留音的分解和弦叙说情绪,简洁地改为干脆果断的分解和弦,在一连串快速的分解和弦中突出第一个旋律音,由弱到强,犹如一层层翻卷的浪花,造成非常有效果的对比。副部第二主题是对战斗情怀的歌颂,它有着温暖、热情,更有那经过艰苦探索才能获得的喜悦和歌唱。

谱3

二、主旋律音型选择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

1.柱式和弦与附点音型的结合

在这首乐曲中柱式和弦与附点音型的完美结合之处便是在引子部分(见谱4)。贝多芬用这样的节奏型来表达他沉重的压力和痛苦的叹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整个引子部分的声音必须是有一定分量的,不能忽而很死、很硬,忽而声音又飘在半空,要注意乐谱的音乐力度记号,双臂放松,落音沉稳,将全部力量集中在手指尖上,要支撑住手指,即使是弱力度声音也不能虚。弹奏一连串注式和弦时要连贯、整齐,演奏出它的戏剧性、悲剧性。

谱4

2.和弦外音

和弦外音分为五种:延留音、先现音、经过音、邻音和倚音。该在乐曲中,贝多芬把这些小花样玩得微妙微翘。延留音、先现音一直在出现,作品里全是它们的身影。在呈示部主部(11 – 34小节)中的主题就一直在玩着这个小技巧。在第17 – 18小节和第25 - 26小节就有一个很明显的延留音,紧接着的第19 – 20小节和第27 – 28小节G音作为先现音出现,使整个主部音乐显得十分有活力。

三、休止符的应用——此时无声胜有声

休止符在音乐中运用得巧妙会给听众带来无限遐想。贝多芬的休止符就具有不同凡响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和哲学启示。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3《悲怆》第一乐章引子部分中几处休止符的运用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它们给听众们留有着无限的想象。它们似乎是高等数学中的零集,表面上看是子虚乌有,其实内含乾坤,及其奥妙、及其深刻。

第一处有代表性含休止符的小节在第1、2小节。前1 – 4个小节可看作一个乐汇,前3小节带着叹息的模进在第4小节的?A上达到一个小高潮。在这里,我们要用叙说的语气去演奏,右手第1、2小节处的八分休止符就要用“声断意不断”来处理。当演奏第一小节右手E – D的小连线时,手指要贴键,然后经过八分休止符,让刚出现的声音仿佛滞留在空气中,再让乐思走到第二小节的强音F上去。同样,第二小节?A – G的小连线以及后面的休止也要有此感。

第二处有代表性含休止符的小节在第295 – 298小节处,这四小节已接近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3《悲怆》第一乐章的尾声,处于典型的贝多芬式结尾(先慢后快)的慢板处。此处仍引用引子部分的乐思,右手旋律仍以三次模进达到整个乐思的高潮?D。和前面有所区别的是,贝多芬为了在本乐章最后增加音乐的交响性,左手低音部分采用了和右手反向进行的同音型模进,使奏鸣曲的音响更加饱满有力。相比之下,在前3小节每次都出现的一个四分休止符加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就应显得更加安静、平和,借此突出后面的柱式和弦的雄浑气概。在高潮?D音后面的C –?D –?A – G –F –?E六个音演奏时要具备充分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六个音处在一个decresc的趋势,音符的强度从sf经过这六个音后要减到pp,因此在演奏sf的?D时,要把所有的力量、精神和思想都放到这个音上,不要提前把力量撤掉。站够一拍后,再依次演奏那六个音(不把乐思切断还必须要使左右手的注式和弦做出六个层次来,依次减弱),在音乐中体现作曲家在年仅28岁突患耳疾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以及无奈。

结语

这首奏鸣曲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它是贝多芬早期的巅峰之作,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是贝多芬钢琴作品中富有浪漫派雏形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我们全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去了解整个乐曲后,才能真正演奏出贝多芬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悲愤、无奈,却又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何玮婧(1994-),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王成(1993-),男,汉族,湖南郴州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力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饥饿奏鸣曲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浅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
呼噜奏鸣曲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