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互动交融角度分析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

2018-07-28李艳婷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德语

摘要:中文词汇在德语外来词引用中日渐增多,且使用频次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两国文化交流与渗透。从文化互动与交融的角度分析,德语引用中文外来词是对于我国文化的认可与包容。文本从从文化互动交融角度,分析了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文化表现机制,同时解析了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基础类型与文化导向作用,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文化互动;交融渗透;德语;中文外来词

一、德语外来词文化互动概述

德语外来词与其他语种类似,也是对于外来语言词汇的引用,是一种语言从别的语言借来的词汇。德语外来词出现最早的便是拉丁语和希腊语,在语言文化的传播中,在马丁·路德对拉丁语《圣经》进行翻译时百年采用了较多的外来词汇。后期现代德语在欧洲地区进行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渗透,虽然保留了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特征,但是对于法语、英语的外来词汇引用量明显增加。当代德语的词汇量发展到四十万以上,其中约有将近十万的词汇量为外来词。这样的外来词比例在各种语言文化中都是较为少见的,其中能够发现日耳曼民族文化中的包容心态,也能够反射出文化交际中互动机制本身的影响作用。诸如《德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词典》中介绍了德语在采用日语外来词汇时的借鉴方式,日式床垫“Futon”对于商业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柔道“Judo”对于体育文化的疏导起到了展现效果,卡拉OK“Karaoke”对于娱乐文化具有突出作用,数独游戏Sudoku在浅层交际语言中具有文化传播效力,寿司“Sushi”是对于饮食文化的形象塑造。因此,在实践案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出,特定词汇代表了文化背景所呈现出的人文色彩,对于加强文化融合与渗透具有较高的支持作用。

二、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形成机制及文化交流促进作用

在诠释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的形成机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外来词”与“借词”的区别。从学术研究角度,外来词并非严格意义的借词。借词可以理解为词汇的全部组成都是从其他语言中转借而来。而中文词汇虽然可以由拼音组成,标识出音译特征。但是本质上并未完全展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因此,在音译基础上,也有部分词汇采取了混合词的表现形式。其中结合了德语语法的“德语化”借词,便是传递文化信息内涵的中文外来词引用模式。以Gong(锣)为例,作为名词是来自中文的借词,但其动词形式gongen(敲锣)就是结合了德语的动词特点以en结尾。在分析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时,需要明确德语从中文转借的音译词、意译词、混合词等形式。继而解析其中的文化现象。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是在文化对比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延伸出的文化渗透现象。当德语引用了中文词汇时,实质上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可。在文化碰撞之后,自然会产生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特定外来词汇,而这种基于文化交流使命的词汇,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德语中文外来词主要源自粤语方言发音,通过英语传播渠道的驱动才进入德语,以及其他欧洲语言的外来词汇中。但是当代德语在引用中文外来词汇时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攀升,其拼写方式也呈现出由拼音转化为引用词汇的表现形式。尤其中文词汇在德语交流中的使用频次较高,是再一次鉴证文化交融与互动的依据。在《杜登外来词大词典》中所收录的120个中文外来词汇里,具有鲜明的使用频次活跃度。在解读文化传播机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如果外来词汇引用后使用频次较低,则并无法真正发挥出文化互动与交融的本质作用。但是从近些年来德语中文外来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具有明显的使用次数频繁增加。因此,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中德两国的文化交流,是支持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积极取向,具有推动两国文化理解与包容的实质作用。

三、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基础类型与文化导向

在德国最为权威的杜登词典系列中,《杜登外来词大词典》收录了中文外来词超过120个。虽然这些中文词汇尚不及其他语言外来词汇的数量,但在德语地区的使用频次较高。是对于中国文化最为有效的传播介质。从文化互动交融的角度分析,其外来词汇渗透于德语日常交际范畴,支持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文化脉络的梳理。因此,可以从中发现中文外来词汇也同样具备了促进文化交流的本质作用。依据中文外来词在德语中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主要划分为三种引用形式。分别为:基于粤/闽方言发音的外来词汇拼法,混合词拼法、以及音译词拼法。

(一)音译词在文化传播角度的导向性作用

音译的方法在外来词汇的引用方面最为常见,也是最为简易的引用模式。中文词汇的内涵丰富性较强,多种文化渗透于历史文明的积淀中。如果以意译、表意、直接借用等方式进行外来词汇引用,实质上并不容易在德语中发掘类似的词根。因此,德语中引用中文外来词汇更多的选择了音译方案。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禅学、道家风水等文化理念,便是极为突出的文化互动元素,对于德国人民了解我国的文化底蕴具有支持作用。而诸如Ginkgo、Ginseng等词汇,作为药材文化的代表,也能够突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互动与融合角度。除此之外,娱乐文化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德语中同样产生了一定的文化传播导向性作用,诸如:Pipa、Mah-Jongg、Chin-Chin等词汇,在文化娱乐性的表现上更为突出,也是对于我国文化的形象刻画,有助于德语国家感受我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娱乐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译词汇如表1所示。

(二)粤/闽方言发音的饮食文化导向

方言是音译的特殊形式,由于对外文化互动的原始色彩较为突出,地域性的发音并未遵循普通话规律,为德语中文外来词汇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输出路径。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中由粤/闽方言发音形成的特殊拼写内容,实质上更多的倾向于饮食文化导向。由于粤/闽地区本身的饮食文化形成较早,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力较深,因此由此产生了文化导向性较为突出。由中文发音作为拼写规律,在德语引用外来词时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文化认可度。饮食文化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切入点,对于形成文化互动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其中具有鲜明特征的部分词汇如表2所示。

(三)混合词在商业文化中的导向性

混合词汇是综合运用音译、意译、表意的外来词汇引用模式,在德语引用中文词汇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国际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之下,商业文明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出更为精准的文化传播效率。德语词汇中将Chinatown、Chinaware、Chinakrepp等词汇引入常用词汇中,实质上也是对于中国商业文明的认可。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建立良好贸易合作关系的基础条件。同时借助娱乐文化吸引商務活动的关注点和参与度,借助政治文化描述我国的实际国情,利用信仰文化加深合作与了解。均体现出了混合词在商业文化中的导向性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诸如表3所示。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交融与互动的基础上,中文词汇不断被德语借用,实质上是对于我国文化的认同。而诸多文化内涵也会随之迸发出积极的价值取向,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诸如娱乐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在促进两国文化互动与交融的过程中,中文外来词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疏导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心态与互助,是现代文明同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积极表现。

参考文献:

[1]冯小冰,王建斌.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回顾[J].中国翻译,2017,38(05):34-39.

[2]周歆红.德语地区民族学:历史、反思与转型[J].民族研究,2015(04):33-45+124.

[3]张博.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德语语法隐喻——以人际语法隐喻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8(02):47-53.

[4]李香,黎东良.论交通类科技德语的特征及其汉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5,28(01):48-51.

[5]王志强,王爱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视角下德语对外传播及其实践[J].德国研究,2014,29(04):94-111+127-128.

作者简介:李艳婷(1981.10),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学历,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德语
现代德语翻译的技巧与特点分析
浅析二战后英语词的涌入对德语词的影响*
英语对基础阶段德语习得的负迁移影响研究①
新时期高校德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德语的阅读写作能力及教学实践分析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