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智慧融合课程”校本实践*
2018-07-28倪凯颜黄芳
倪凯颜 黄芳
摘要:今日课程改变明日世界,课程融合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必然选择。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积极利用现代智慧技术,通过架构智慧环境,转变师生与家长理念,开展“智慧融合课程”探究。“智慧融合课程”含三个层级的基本形态:“嵌入式”融合课程、“联动式”融合课程、“跨界式”融合课程。学校通过建设智慧学习环境、优化智慧学习管理、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等策略促进课程实施,使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关键词:智慧;融合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A-0056-05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自2003年开展数字校园建设以来,始终行走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探究之路上。“十五”期间,以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空间”为目标,开展了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获评省级优秀课题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学校成功参与研究了国家级子课题“在数字化校园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研究”与省级课题“在数字化校园中构建小学教育信息空间的实践与研究”,均获优秀课题成果奖。“十二五”期间,学校基于十年数字校园建设底蕴继续着力于“云计算模型下学校变革行动研究”。进入“十三五”,学校研究重心聚焦于传承性课题“未来课堂中的智慧学习案例研究”和开创性课题“新人文主义教育观下的小学融合课程开发研究”。在逐渐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个课题是彼此相容、互相促进的合作共同体。
今日课程改变明日世界。今天的课程,如何促进面向未来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紧跟时代步伐,根植“以人为本”核心思想,致力于通过“智慧融合课程”建设,培育面向未来的大智慧的人。
一、“智慧融合课程”内涵解读
智慧:一方面指向育人方式,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良好的发展体验,使学习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积极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在常态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深度融合移动互联、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智慧技术。另一方面指向育人目标,即培育品质高尚、具有灵性的大智慧的人。
融合课程: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为课程内容,以“嵌入式”“联动式”“跨界式”三个层级为课程形态,积极通过智慧方式,建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这里的融合,是指多元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逐渐实现水乳交融的一体化。
智慧融合课程探究:旨在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策略和课程评价等,积极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为拥有大智慧的人。
二“智慧融合课程”基本形态
根据融合程度来分,笔者尝试将“智慧融合课程”界定为三个层级的基本形态:“嵌入式”融合课程、“联动式”融合课程、“跨界式”融合课程。这三个基本形态,从侧重点来说是经历“从单一知识的学习,到综合知识的学习,再到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经历从“从方法训练,到科学探究,再到科学创造”的过程,当然并不绝对,这三个层级的融合课程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嵌入式”融合课程:基于教材的基础融合,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点,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教材的实践活动中嵌入其他学科文化,智慧使用技术,向广度、深度适当拓展学科领域,实施创造性教学,从而更大限度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联动式”融合课程:基于主题的延展融合,致力于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学校以某一主题为核心,联合各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智慧使用技术,更大程度地延长、扩展学习领域,从而更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常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
“跨界式”融合课程:基于项目的重构融合,致力于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学校以项目或问题为核心,支持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起各学科领域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深度学习方式认识并改造世界,从而更好地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更好地发展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利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成为对全球化社会具有适应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三、“智慧融合课程”实施策略
智慧融合课程的实施基于深厚的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积极利用现代智慧技术,大胆摸索实践,对学校原有课程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使课程实施的环境、管理、学习等实现融合创新,推动学生智慧发展。
(一)建设智慧学习环境
Barry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更少的是教学,更多的应是创建环境” [1]。智慧融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之一就是进行智慧环境建设。
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将近十台服务器实现集群,再购买阿里云ECS云服务器进行公私网备份负载,组建起安小服务“云”端,使原有的“班班通”变革为能“5A(Any One、Any Place、Any Time、Any Way、Any Content)”学习的智慧校园,让师生在校内任意地接入互联设备,随时开展智慧管理与教学活动。
学校建有一个全校共享的智慧学习专用教室,为每一个进入该教室学习的学生提供智能终端;组建了9个基于BYOD(自带设备)方式的常态智慧学习教室,每个家庭为学生提供一台智能终端(后称“爱学板”),成为学生的电子书包。同時,学校为教师配备平板电脑,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教学,加上专业化的“智慧课堂”平台,将学生在校内外学习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保存、分析与保密等,实现轻松的权限管理。
(二)优化智慧学习管理
智慧学习管理是智慧融合课程实施的关键,除学生外还涉及两类人员。教师是智慧融合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真正实现课堂转型,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推进者,而家长也是课程建设者之一。学校开展智慧融合课程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二就是对这两类人员的“转变+提升”。
对于教师,学校引领其从智慧生活中感受教育面临的挑战,明白自己必须转变观念,为了学生的未来和自己的发展而不断提升。首先,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云时代的今天,技术的智能化,让人在使用技术时几乎感觉不到技术的门槛。但在教育领域,教师不再仅是单纯的技术使用者,也是技术的引领者、开发者。教师必须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探究与时俱进的技术应用,有一定的技术认识广度,懂得引入什么样的技术来服务什么样的教育,进一步懂得如何融合教育与生活。其次,学校基于BYOD方式,开展多学科智慧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丰富的日常智慧学习案例,加强分享与反思,提高教师对智慧学习活动的有效引领与组织能力。再次,让教师确立新的评价理念。BYOD方式下的智慧教学,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积累了大量数据,以大数据分析诊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明确个体学习差异与优势成长方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指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怎样让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家长支持并参与到学校智慧融合课程建设中来,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呢?学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下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智慧学习背景以及学校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经验,然后亲子商议,明确是否参加“BYOD试点班”。第二阶段,召集有意愿参加的家长开现场会,向家长进一步明确智慧融合课程学习背景与意义,详细介绍实施方案,让家长明确所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再当场为家长答疑解惑,最后,家长再次自愿选择。第三阶段,学校利用制度约束“BYOD試点班”学生与家长的行为,培养其信息素养。学校将对学生的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熟读成诵,内化规范行为;将对家长的要求专门制定成相应规范,要求落实在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过程中;学校制定“爱学板”使用协议,对“爱学板”的使用时间及地点、内容范围、密码设置、文明上网、保存放置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供亲子共同友好协商,形成最终约定。第四阶段,学校组织家长适时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亲子智慧学习观摩、实践操作培训等,指导家长合理使用“爱学板”,明确学生在课外使用的管理办法。这不仅提升了家长对孩子的引领、教育能力,更让家长成为智慧融合课程实践探究的支持者、帮助者。
(三)构建智慧学习生态
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是智慧融合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在保留一些传统课堂经典教学生态的基础上,智慧融合课程建构的学习生态特点鲜明。
1.变革学习流程。智慧融合课程实施中,跟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习流程发生了明显变革,不仅课堂翻转了,更多了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活动、基于主题的协作学习活动,基于生成性资源的知识建构活动。
未来社会,许多简单的任务都交给电脑与人工智能去完成,留给人们的任务将更加复杂庞大,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多地需要创意,需要投入情感,需要通过群体活动来完成。因而,智慧融合课程的实施面向未来,注重学生探究与协作能力的培育。智慧学习中,学生更多自主搜集、加工、整理资料,随时在电子书上圈画批注;更多小组合作,围绕某个知识点、话题跟帖讨论,分享感悟;更多图文并茂表达、争辩交流、直接推送思考过程等活动。教师会设计更多基于情境的任务,让学习小组有效分工协作,前置性分布学习,然后分享交流,将各个成员个别、分散的记忆、认知、情感和能力等聚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学习能量,从而协作完成任务,使学习更具协作性。
当然,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历经时间的洗练,有许多经典的东西被传承下来,它可以被变革,但不会被完全取代。今天的智慧学习,是集传统学习与智慧学习优势于一体的混合学习,两者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更能张扬学生的学习天性。
2.促进学习延展。技术的延伸特性让人类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也让课堂学习实现了多方位的延展。一方面,技术延展了学习时空,扩展了学习情境。学生的生活场所就是学习场所,打个越洋电话,开个面对面视频,全球各地的师生便汇聚一堂,实时共同学习。另一方面,技术延展了学习体验。课堂实验过程、有意义的活动经历、物体的变化过程等,往往稍纵即逝。通过照片、视频等的记录,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仔细研究。技术的移动性和记录功能,让有限的课堂体验在课外得以重现。丰富的资源储备,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增大,不同个性驱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拓展,让学习体验贯穿学习全过程。
另外,技术还延展了评价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基于智慧环境,围绕学生的学习,汇聚多元评价方式和多维评价内容。比如,在作文交流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学生、家长、游客都能在线互动评价;将学生学期阶段性成长过程定为评价区间,借助日常使用的多样化平台实现数据检测和记录,形成更真实科学的过程评价;通过班级圈,家长可以观看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态,对其分享的博文,可以点赞、评论,表达自己的关注;通过“智慧课堂”,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练习测试内容,有助于客观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等。技术的延展性,使学习的延展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实现。
3.优化学习策略。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原点来引导生发。智慧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平台的数据统计工具,在不同教学时段进行检测,得到即时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策略。比如,要检测学生前置性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发布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结束,就可以登录平台进行检测,交卷就能知晓自己答题的对错情况,从而决策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可以结束这一主题的学习。教师同时能了解学生答题进度、答题结果,教学预设的起点就比较准确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当堂学习情况,只要将检测题通过截屏或发送文件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就能通过智能终端上的答题界面完成检测。教师通过查看答题情况,不仅能看到每一位学生的答题结果,还能知道每一题的全班答题正确率情况,并据此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相应的教学。另外,教师还可以给每道检测题设置答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也不影响学生的思路。
技术的融合,既为教师减轻了大量批阅的负担,更为教师提供了准确的即时反馈分析的依据,便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习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四、“智慧融合课程”实施成效
智慧融合课程探究正促进学校形成鲜明的智慧云校文化特质,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小学数字化学习示范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荣誉称号。“智慧云校中的教学变革行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年中,教师共计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涉及智慧校园系统建设、智慧教学实践反思、智慧德育管理等多个方面。2017年4月,凝聚学校“智慧云校”建设与应用经验的著作《“云”中漫步——建一所智慧学校》,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发行。回顾这一段探究历程,学校获得了一些智慧融合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效:积极通过智慧方式,建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等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更丰富、更真实、更精准、更多元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必备能力和关键能力。
(一)智慧融合课程:让知识学习更丰富
无锡是家喻户晓的“鱼米之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孩子离稻香文化越来越远。学校所在地安镇曾是农业大镇,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稻试验田等项目全国有名,有着丰富的农业底蕴。因此,学校每一届三年级都会开展以“稻香”为主题的,基于学科特色活动展开的“联动式”智慧融合课程学习。
语文:用“爱学板”拍攝并记录“稻香系列”活动,上传网络分享活动所获;数学:开展稻谷称重活动,现场拍摄,各组分享“克与千克”的意义;英语: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世界水稻种植历史,分享著名的水稻种植国知识等;体育:开展稻草运动会,采用网络投票;音乐:用“爱学板”中的App组建乐队敲锣打鼓,唱响丰收之歌;科学:成立网上“稻香工作室”,学习和研究水稻种植的知识;美术:小小“稻草工艺师”,利用稻草发挥想象,精心制作各类工艺品,拍照分享;综合实践:学习编织草绳,手工脱粒实践、观看碾米、烹制新米饭等。
类似于“稻香”这样的智慧融合课程,目前正在不断完善中。它以年级为单位,由学校层面主导实施,引导学生在生活与网络世界中查找、收集、整理、分享适合的学习资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知识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智慧的方式、融合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农耕文化,增强用知识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的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综合提升核心素养。
(二)智慧融合课程:让体验活动更真实
对小学生来说,思维形式、认知水平以直观形象为主,亲眼见到的,亲手触摸到的,亲自实践过的记忆最为深刻。常态教学方式不能企及的直观体验,智慧技术可以助力。变不可能为可能,虚实两个世界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
“少年军校”主题课程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军事知识,磨练学生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其系列活动的最后一个内容是露营活动,学生相聚操场。虽然天公不作美,云层挡住了秋夜的天空。但遗憾不会发生,学生借助“爱学板”中的“Star Walk”应用,自如地漫步星空,观察星座。学生望星空、绘制自己的星座,这样虚实交融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轻松、真切地观察到了遥不可及的星空,其丰富而真实的体验是常态学习所无法企及的。
(三)智慧融合课程:让高阶思维更精准
智慧融合课程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云学习平台、应用软件、社交网络等技术与设备,随时随地、高效、快速地开展常规学习难以实现的探究活动。尤其是积极利用无线网络、“爱学板”各类App应用等,对含有意义的信息、数据等进行“加工”,在各类智慧应用的融合过程中,更精准地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促进高阶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
学校教师设计了“跨界式”智慧融合课程“周末去哪儿”,引导学生自主学会利用百度地图“搜索”“查看”(详情、路线、搜周边)等功能,探究形成一个详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教师让学生帮助安排周末行程,需要找景点、订晚餐、订电影票、安排住宿。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小组协作规划教师的周末生活方案,从而提升分析判断、合理取舍,以及组织规划的能力。在交流反馈环节,学生还利用iPad的Airplay投影技术,促进小组合作并分享,在学生愉悦的分享介绍以及教师的满意度评价中。全体学生都掌握完成任务的技能。具体的场景和氛围,还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发展。
智慧融合课程探究经验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任务驱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协作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在促进学生驾驭技术的同时,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技术环境又会使高阶认知活动开展更便捷、更有效、更精准。
(四)智慧融合课程:让创造发明更多元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它基于学生兴趣,倡导造物,鼓励分享,致力于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发明的过程中使用智慧技术,可以让学生将真实场景与课程教学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亲身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学校教师原创性开发了“跨界式”智慧融合课程“小小设计师——做架子”。现实生活中的书本“固定”问题,调动了学生要做一个“架子”的需求。学生由此联系到生活中的不同需要,对问题进行反复描述,直到确定某个更细致的问题,指向有用的、真实的“架子”,然后进行方案的制定、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爱学板”设计软件初步“建模”,展现设计思路,并在与他人分享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完善设计方案。不知不觉中,教师把学生带入到“工程设计”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将在科学课、数学课、美术课等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具体的设计、制作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做架子”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动手做”,而是一种基于技术的设计与实践融合的学习。
這样的课多元高度融合,立足实践解决问题,更指向设计与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给了学生更为丰富的创新体验。技术,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发挥了其“精准、个性、优化、思维、共享、创造”的多元价值。
如何“以人为本”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进一步探究现代学校如何适应时代创新,进一步探究课程建设如何推动学校文化,进一步培育面向未来的智慧学生,这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共同挑战,我们且行且思考。
参考文献:
[1]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15(3):64-69.
责任编辑:石萍
School-Based Practice in Intelligent Integrated Curriculum Facing the Future
NI Kai-yan & HUANG Fang
(Anzh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xi 204105, China)
Abstract: Todays curriculum will change tomorrows world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choic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al models, which fac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Our school makes active use of moder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an explor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rough constructing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and changing the idea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Such curriculum includes the basic patterns of three levels: embedded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nnected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trans-boundary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so, our school has constructed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optimized the administration and built intelligent ecology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ing of curriculum, helping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core accomplishments facing the fu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ce; integrat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