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预约着精彩

2018-07-28林玉梅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小学语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有效的预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精彩课堂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预习思路;预习针对性;预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2-18

作者简介:林玉梅(1975—),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关系。

小学阶段的预习是指授课之前,学生或独立、或在家长辅导下、或借助工具书,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解读的学习方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求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教给方法,明确预习思路

一是动口。这是预习的第一步,所谓动口就是看读课文,可以是有声朗读,也可以是默读,一遍两遍,甚至三四遍,因人而异,因教材而定,甚至因学段不同而不同。读文在课前预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通常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得字顺、读得句通、读得有感情。有的经典语段,还得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放声朗读,为了让学生读得有动机、有成就感,还要求读给家长听听(预习作业一般是在家中完成),并让家长签名,读给哪几个家长听就签上哪几个家长的名字,然后按人数奖励相应的小红花,这一方法特别适合于低学段的小朋友。这样多读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情感,更有利于课堂上师生凭借文本进行互动。

二是动手。所谓动手,就是动手写一写、抄一抄、描一描、画一画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曾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个“好色”之人,用不同的荧光笔(不能是彩笔,有些浓色彩的彩笔会把字遮住)描画出词、句或标点,加深印象。所以预习时,学生可以对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句圈圈涂涂,作作批注;可以给生字或难读字注一注音、组一组词;必要的时候还得动手查一查资料,造一造句子;个别学生还会积累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经典语段……这样做,不但能更深入文本、理解教材,还可丰厚语文基础知识积淀。

三是动脑。学习贵在质疑,解决了小疑惑,就会有小进步;解决了大疑惑,就会有大进步。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提出有价值的学前预习质疑,并非天生就会,只有那些肯用心、有主见的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看到题目,你想到些什么?读了课文之后,文章内容解决你的疑问了吗?如果没有,那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呢?……到了高年级,我们还得提醒学生要抓住中心词句来质疑。学生如果实在没有问题,可参阅“阅读要求”、课文旁边的“小泡泡”以及“课后练习”,这些內容集中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预习时有疑试解或有疑留存课堂共解,这样学起来肯定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二、根据教材,加强预习针对性

学会学习主要靠的是自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常见、最有效的自学,往往也就是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上文提及的常规性预习思路,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规定动作”,而这些“规定动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要有一些针对性的预习要求。实现有针对性的预习,还得有“自选动作”。所以,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学生按上面的常规性预习要求来完成,能够做到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大意、读顺文本字词句这些简单要求,但我们执教者还得根据教材本身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具备适切性的预习要求,特别是高学段的小学生。

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落花生》,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单元的训练主题“生活中的启示”,指导学生预习时,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

(1)课前搜集了解有关落花生的生长情况,这是针对城镇学校或没有种植过花生地域的小学生,因为他们对于落花生这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不是很熟悉。

(2)收集与奉献有关的名言警句,联系实际谈谈对文本中爸爸许地山说的那句富有哲理的中心话语的理解。这是针对这一单元的训练主题“生活中的启示”而定的预习要求。

(3)跟家长谈论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等的异同之处,这是针对本课的写作表达方法而定的预习要求。

课前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能帮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展开合乎逻辑的想象、有依有据的联想,借助多元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从而品析鉴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进而领会文章的蕴意。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精细化、个性化的预习内容,不仅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拓展已有的知识面,还能领悟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把文章读深、读透。

三、有效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教育专家西蒙说过,只有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成绩怎样时,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认可、家长肯定、同学赞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够及时地进行以表扬性为主的评价,学生就会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愉悦,学生预习的欲望就能保持始终。反之,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未能及时检查、评价,长此下去,学生就会慢慢地把预习不当一回事。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也要及时关注学生预习情况的有效评价。

下面笔者说说自己是如何得益于今天高科技的产物——班级微信群来有效地互动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学习中,陈XX同学把自己预习完的内容拍了发到班级群里,当然,发到群里的肯定是较出色的学生,下面的回复评价十分丰富:

学生一:关键词句的颜色涂得好均匀,我要学习XX同学用荧光笔的时候,下面要用尺子垫着画才工整漂亮。

学生二:原来“爱国”“杰出”是本文的中心词,仔细再读一遍还真是。XX同学你真棒!(发了个大大的竖拇指表情)

学生三:XX同学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画得好形象,让人一下子就读懂了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也发了个大大的竖拇指表情)

更绝的是,有个学生说:“文中第六自然段我怎么读都读不懂火车‘北上的原理。”一个会了的学生马上边画图边解说,拍成视频发到群里。下面回复了一大串的“大拇指”,有家长的,也有学生的。笔者让学生在群里晒一晒预习好方法,跟帖似地评一评,不仅使这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让其他学生学习与借鉴。这样,预习就会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学校里教师也可以采用随意抽查、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来检查预习结果;课下也可以通过学生一对一互查预习作业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结果。当然评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总是挑着好听的说,更不能总是找毛病出来说。表扬多了,学生就可能产生自己做得很好,不再努力了的想法;批评多了,学生就可能认为反正总也摘不到“桃子”,就不再努力去摘了。所以,教师对学生有效的预习要及时适当地表彰和鼓励。

总之,预习是课堂的热身环节,通过对常规性预习、针对性预习、评价性预习等方法有效地进行运用和整合,有利于教师清楚学生对新知与旧识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只有学生把预习做细、做实,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才会变成师生、生生、家校等多向交流的场所,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更加精彩;有效的预习良方才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王沙沙,张培培.从阅读入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52.

[2]许寒雷,薛芳芸.浅谈素质教育的核心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4):55-56.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小学语文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优化语文预习设计,实现课堂效率提高
预习笔记在高中数学中的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