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丝文体》谈林语堂的思想倾向

2018-07-28王梦瑶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林语堂

王梦瑶

摘要: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爱国志士的鲜血点燃了北京人民心中反帝反封建的怒火,段棋瑞执政府的丧权辱国和章士钊“读经救国”倒行逆施的行为又如火上加油,11月27日至29日轰轰烈烈的“首都革命爆发了。全国各个阶层举行游行示威,北京学生也纷纷行动起来,号召民众起来抗议,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对学生的爱国热情给予积极的支持。正是在这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猛烈地冲击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时候,林语堂发表了《论语丝文体》这篇文章激烈的抨击了那些军阀政客和复古文人来呼吁支持学生运动。

关键词:《论语丝文体》;林语堂;思想倾向

最早提出“语丝文体”说法的是《语丝》主创“七人组”成员之一的孙伏园先生,何为“语丝文体”?孙伏园在当时仅仅是提出了这个文体而并没有给出答案。随后的回信中,显然,在周作人眼里,《语丝》并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文体,自由不拘才是它最大的特点。

林语堂把不说别人的话看成是有诚意的,从这可以看出他把推崇个性思想的发挥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胆量,仅仅是多读几本书,多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观点放到现在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灌输式、接受性的教育理念和“定于一尊”的文化氛围下,我们生产出了一个个盲目跟从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人。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林语堂在批判虚伪政客的同时也在呼吁学生激发自己的创造性,做一个有“诚意”的人。恰恰也讽刺了章士钊,江亢虎之流的“不说别人话”即有“诚意”的狡辩,这些政客没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让正义的人站出来说话,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就会激起人们支持学生运动。这样的人怎样能放心让他们代表群众发声,林语堂显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敌人的伪面目。

林语堂在文中抨击自号稳健派的所谓“公论”不但站不住脚反而帮倒忙。他们自称中和实则没有自己的观点在中间和稀泥,实质上帮了反动军阀的忙,所以在他的眼里镇压学生运动的段祺瑞反而成为了民国的“功臣”。这种“毛贼“没有自己的思想为求在夹缝中生存而左右逢源,并自称为主持公论,实际上却是文学界的毒瘤。因此林语堂呼吁语丝社不要去做“主持公论”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打破“学者尊严”,对政客和军阀不要碍于情面和心慈手软,在这种事情上就要态度鲜明,该骂就直接骂出来。只要骂的有理有据,“骂人”也无伤大雅。不仅要敢任意而谈,更要敢任意而“骂”,但这种“骂”不是蛮横无理的泼妇骂街,而是该骂则骂,骂得有理,骂得有力,骂得艺术,正如有艺术的骂比无生气的批评效果要好的多,有时候犀利的话语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这种打破“学者尊严”,敢于说“不”的观点似乎在“语丝派”身上也得到了印证,他们之间不仅经常相互切磋,更是指名道姓相互批评。因为即使是同一文学派别,但由于个体间思想差异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成员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与矛盾,在思想上最终表现为中庸与反中庸的斗争。

在妥协主义的思潮中,中庸思想在“语丝派”内部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作人。1925年周作人发表了《失题》一文,进一步 阐述了“费厄泼赖”,或许是因为林语堂年少时在西方求学的经历产生对绅士风度的垂涎,或许是他把周氏兄弟奉为精神上的导师所以不自觉思想上向其靠攏,这种“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绅士精神引起了林语堂的共鸣。正如他在《论语丝文体》中所说的那样:“骂人的人却不可没有这一样的条件,能骂人,也须能挨骂。且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因为我们所攻击的在于思想非在人。以今日之段祺瑞章士钊为例,我们便不应再攻击其个人。”可见林语堂赞同周作人的“费厄泼赖”精神,认为对失败者不应再加以攻击,应积极提倡这种健全民族的现象。但是在当时他这一观点并不是那么合理,他提出的“费厄泼赖”精神客观上适应了反革命者的需要,帮助他们来欺骗人民,麻痹人民。对敌人宽恕就是对革命犯罪的放纵,“费厄泼赖”精神不是在救助好人而是在帮助坏人,对待坏人只有乘胜追而不是助纣为孽。因为这一点,林语堂被很多人当作反动文人来看待,更是被有的人戴上了“混入语丝社的反动文人”的帽子。

在《论语丝文体》中林语堂以坚持正义,张扬个性的勇气与决心狠狠的撕下了那些“伪善”政客的面具,其中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值得借鉴与学习,在当时为文人的创作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语丝社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虽然提出的“费饿泼赖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之后也做出了改变。鲁迅以敏锐的眼光一针见血的看到了反动派的本性——“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继而果断提出了“痛打落水狗”。段祺瑞站稳脚跟后又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嚣张的制造了“三一八”大惨案,这正印证了鲁迅对“落水者”绝不姑息和宽容的明智性。林语堂在鲁迅诚恳的批评和血的教训的反思中一度修正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宣扬鲁迅的主张,成为了“打狗派”的先锋。《论语丝文体》中林语堂的思想倾向也奠定了林语堂之后的文学创作倾向和文化选择。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论语丝文体》.林语堂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87年:13-19

[2]孙伏园.《语丝》的文体.《语丝》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93-294

[3]岂明.《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语丝》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95-297

[4]岂明.失题.《语丝》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98-300

[5]赖翅萍.重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6]施建伟.论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杂文创作[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报.1980(1)

猜你喜欢

林语堂
林语堂的演讲时间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