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母
2018-07-28赵宏伟
“诏北云山远,溪南驿道长。”在沙溪古镇寺登街北古宗巷赵氏“中书第”大院的东南墙花扣里残留的古老对子,深谙着多少的意韵啊!这古院落中的主人身姿瘦劲,衣着左衽青兰布衫,头戴盘丝黑绒巾,端庄的瓜子脸上配着笔直胆悬的鼻梁、深陷的眼眶、清澈的眼神,总带着慈祥的面容。在宽阔的大院中,她拄着硕长的金竹旱烟杆,边把黑陶烟斗点上,边给围着火盆烤火的我们兄妹讲她那滔滔不绝的半白半汉的古话,时长把我们稚幼、天真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思绪也被她那神奇的故事引向深邃而澄静的星空……
祭祀规矩
记忆中,老祖母名讳玉庆,在姐妹中排行老三。因她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为人诚恳、行事踏实,邻里乡亲都亲切地叫她三姐。凡生活中遇到困难,心中有想不开的事总会找她倾诉,她都会耐心说服,化解他们心中的郁结。在我们白族地区,人们无论起房盖屋、婚丧娶嫁、读书求业、生子满月、外出做工等,都会举家带上祭品、香烛到本主庙敬香、拜谒,祈学业有成、祈平安、祈多子多福。光沙溪坝,就有大黑天神、张乐进求、细奴逻、异牟寻、赵善政、红沙石母、鹅叫神等十多个村的本主。我们寺登的本主主要是毗沙门天王、赵公明,还吸纳了孔圣人、送子观音、药王和龙王。其要义以德善为本,以忠孝节义、严勇智信等精神世界为寄托的原始宗教。我们生活习俗的养成,规矩的约定,品格的形成都与本主文化息息相关。在我的记忆里,老祖母每当邻里结婚生子、子女入学或村里组织本主庙会时,她总会带上我,并且会细致地按照百姓生活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愿望,问我如果发生了这些事情,应该怎样去做?我当时年幼必然很迷惘,也会按照我的想法,很幼稚地提出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这样,老祖母也会很高兴地对我说:“我孙孙会想问题了。”同时,她会随着我的思路,仔细向我说明祭祀的程式,并带上香烛、祭品,前往本主庙拜谒,祈望我静心安神,多做善事,敬老爱幼;祈望我聪明灵气,读书上进,事事顺心。每当有人请客时,她会留心带着我参加宴席。临座前她会提醒我一一恭手叫唤各位长辈;入座时要按老幼尊卑的规矩列座;吃饭时,要首先给老人和长辈敬茶,添菜斟酒,说祝贺健康长寿的话。走路时,要首先学会先向对方问好,谦恭礼让。对待小朋友不准说丑话、烂话,要和气相处,团结友爱,并叫我和阿毅打老友(白族话称阿弟摆、阿夫甲,结拜的意思)。
老祖母曾讲,妈妈他们几个姐弟读书不多,嘱咐我和弟妹要好好读书,认真补上这一课。同时因我妈妈排行老三。而我是长子。故而对我疼爱有加。我幼时,精力充沛,隨时扑闪着双眼,对四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事无事,总会趁着大人不备,无声无息地溜出大门,四处乱窜,多次急得大人们多处询问,到四邻查找。为此,老祖母调侃地给我起了个浑名“冰丽暑得”(白族语,意为松鼠),她怕我贪玩、分心,养不成专一、静思的好习惯,便请人用木板给我做了块半尺见方的小黑板,用裁缝划线用的白化石教我读书写字,潜移默化地引导我把精力放到学规矩和学习上,但因为我年幼,总跟着年龄稍大的孩子玩游戏,抓蝈蝈、捉蟋蟀,到玉津桥旁看老人用鱼竿钓花鱼,由着性子,尽情地玩耍。老祖母也不急于一时,只是拄着她的金竹旱烟杆跟着我。时不时地提醒我要注意安全,防止蚊、虫、蛇咬。回家后,她会拿出戒尺,边吓唬边认真地说:“凡事都要认真,小小功夫做整齐,从来小事见高低。”并找出叔伯们做木工用的木圆规、矩尺、墨斗、斧铯,教育我叔伯们就是用这些工具营造大房子的,因此,做事要有目的,分门别类,专于一心。
在愉快和欢乐中,老祖母带我度过了静心随事。不脱规矩的幼年时光。
玩性学性
静谧的沙溪,一切都会将人们引入沉思,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蜿蜒的黑潓江似条银色的玉带,在飘忽的雨雾迷漫下时隐时现,总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群山连绵的南方;家门外的南、北古宗巷的古驿道上,傍晚时会传出悦耳的马帮的铜铃声,马驮子里飘出的茶叶、香菌、木香、当归等货物的奇香引得人们驻足观看:四方街上的凸凹不平的红沙石块,古朴典雅的戏台,硕壮古老的槐树似乎都在见证着流逝的时光:“中书第”赵家大院、欧阳大院、三家巷等古院落里锁着科考和走夷方的辛酸秘密;戏台上时常透着京腔以及《浪淘沙》《小桃红》等古乐,《双槐记》《兰寄子会大哥》《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血汗衫》《三公主修行》等唱本里的故事,更是悲泪催生,追思难忘。在这样的环境里,易于怠惰,玩世不恭,疏于嬉乐,荒废学业;对于上心的人则会从中吸取营养,积学善德,才高智远,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来说,欢乐、自在、无约束、开心、玩耍才是他们生活的一切,若不耐心开导,潜移默化地在生活玩耍当中培养静思好学的习惯是很难的!
在我临学前,顽冥不化的我依然我行我素,玩性不减,甚至心里郁闷时,会与小朋友吵架打骂,处处惹事,时常引得父母恼怒异常。但有一天,在我们家的花窗前,石榴树下,偶然传出似唱非唱、富有节拍感的读书声。觉得很好奇,便问老祖母那个小姐姐在做什么?老祖母只是神秘地一笑,对我说:“哒、哒!雨、雨!”(白族语,意为读书的绘声字)我又问谁教她读的,老祖母回答道:“当然是老师从课本里教她的呀!”我说我也要像小姐姐一样到学校读书。老祖母看着我急迫的样子,只是若无其事地对我说,等你再长大一岁就可以读书了。我当时就不理解,为什么还要长大一岁才能读书。为了实现读书的愿望,我甚至几次做梦,都梦到我家池塘里飘起了许多七彩的透明的小星星,有像仙女一样美的老师给我发书、发铅笔啦!老祖母听我讲了梦中的意境时,闭着掉光了牙的干瘪薄嘴唇,眯着眼,自言自语道:“这个孙孙真有慧根!”这之后,她时常拉着我的手到村里的小学校,站在教室窗外听老师给小学生上课。有一次,老师教小学生背颂南北朝时期的草原牧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在教室外背会了这首草原牧歌,回家的路上,看到黑潓江边原野上,分布着许多马和羊。我就对老祖母说,老师说错了,那个诗歌里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句子不对。应该是“风吹草低见马羊”。老祖母当时惊叹得合不了嘴,只能耐心地给我说:“我们这里是街区,没有人养牛,只有马和羊。附近村子和高原上才养水牛、牦牛和黄牛。”
上学前,老祖母嘱咐妈妈给我买了街边裁缝用方格布缝制的小书包。还给我买了铅笔和作业本。并带着我,备了香烛、供果、糕点,到本主庙拜本主、拜孔圣人,祈祷我聪明上进,幸福安康。随后,到寺登村四方街古戏台后的魁阁顶楼上,拜谒魁星,祈求魁星额上点珠、增长智慧:品学兼优、金榜题名。就魁星来讲,是古代研究星象的二十八宿之一,原称奎星,主司智慧、文运,是道教文昌帝君的侍神。沙溪明、清前文风盛行,学成的学子较多。按老人的说法,村中凡有学者、武生考中进士、贡举的村落,才有资格建魁阁戏台。及至晚清,沙溪坝内共建有十四座魁阁戏台,可见沙溪文风之盛。其中,寺登魁阁内的楹联“笔点文章先点德,斗量阴骘后量才”就高度艺术地概括了从古至今中国传统用人的标准,以及德善为本、文德并举的培养人才的思想。试想,我们作了那么多的对子,与这古对相比,深浅自知。
可见,老祖母对我是寄予了多少的希望啊!临下魁阁楼,老祖母看着迷惑的我说道:“好好读书,等你以后能看透瓦梁、脊顶,看到天上的星宿时,你就学成了!”直到现在,对她老人家的悟性和智慧,我都望尘莫及。当时,我反复、认真地抬头看魁阁的梁架,心想是不是我也能看透阁顶。但除了檐子和排列整齐的瓦外,什么也没有看到,更不要说星宿了。后来我才逐渐悟明了。除了思想的灵光和智慧的“天眼”外,谁能看得破呢!
上学后,老师给我发放了语文和算术课本。学校里除了识字课外,开始上加减等简单的算术题。课余,也做一些如“丢手巾”“过城门”的游戏。下课后老祖母总会拄着她的硕长的金竹旱烟杆。带着惊喜和期待的目光接我回家。过家门外的木板桥时,她会拉着我的手边过桥边摇晃。并半吟半唱、半白半汉地逗我道:“过桥桥,闪摇摇,阿嫫回来打条条!”这不经意的玩耍小游戏,带给我多少的喜悦、欢乐和惬意啊!课余,她会叫邻居的小孩与我一起玩抓石子,搭小屋,过家家的游戏。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她教我们边拍手,边吟唱的白族童谣“细小子,修信子,扪嫫拾扪嫫豆豆子、园园子!”这其中,邻里的相处,家长的友谊,孩子的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自然然地形成了。当时的这种社会关系和生活现象。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的学习也就在这样的欢乐中度过了。
乡贤榜样
沙溪坝内,白族人家家里无论贫穷、富贵,都要求对子女苛刻、严肃,对读书的期望值极高,有“穷文富武”之说。对读书人极重视。故也造就了明代太师段良、海州知州段九章、晚明云升户部赵炳龙、老元朝杖杨栋朝、清代的普洱府学正赵魁、晚清将领赵万春等一批著名学者和将领,是文风极盛的一方沃土。老祖母出身名门,自然对这些历史谙熟于心。故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常常会引经据典地出口成章,说出这些乡贤的经历和特点,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求学和敬业精神来激励我们的学习斗志。
学习中,老祖母不光要求我背书写作业,还规定我每天必须写一篇毛笔字和八个粉笔字。还说岳飞少时。家里很穷,岳飞母亲只能以棍代笔,并从河边端一盆细沙,用木板把沙弄平后,教岳飞在上面练字,还练就了一手金钩铁爪的好字。在我练字时,她还找一枝青刺条,边在地上撩刷,边严肃地对我说:“黄荆条子出好汉!”尽管如此,我还是会乘她不在时,溜出门去与邻居小朋友玩,甚至到晚饭时间还回不了家。归家后,总免不了屁股上留下几条伤痕。但倔强的我总不会叫一声,哭一声。因为知道自己理亏,只是流着泪在一边跳。看我不解的样子,老祖母只是遗憾地摇摇头。待我情绪缓和后,她会逐渐地讲族亲老辈如赵炳龙避隐、赵魁赵文典赶考、赵藩抚教周钟岳、赵螽绳守粮库的故事。也会讲诸如“一字值千金,如何不用心。手握三寸笔,万事不求人”和“白马紫金鞍,出门有人夸。问是谁家子,读书人做官”的佳话、典故的来历,耐心地启迪我的心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启蒙学习,提升学童兴趣点是对的,学业有成后,不一定要升官发财,可以做百业英才,为社会服务。只是启蒙教育是个社会难题,但因剑川的学习风气好,崇学立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赵姓家族就是一个耕读传家的代表。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在老祖母的谆谆教诲下,从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一直拔尖,直至中学毕业后考取了陆军指挥学院,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军人。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在她的教诲影响下,分别考取了理工大学和医学院,成为了高级建筑规划师、总工程师和高职医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学习的风气还影响到了下一代。我们兄妹的儿女都上了大学。
追忆怀念
原来老觉得老祖母既慈祥又苛刻:既善良又严厉:既理性又张扬:既传统又不失远见。她的这种风度和气质是在处理生活事件的细节中溢漫出来的,是家学、传承和长期的理性生活积累的结果,在其他地方是极少见到的。为此,我总想深入了解她的身世。但从小学后,我们兄妹也随着父母支边,到了一个叫小凉山的地方,减少了深入了解的机会。后因我一直忙于学业,到我军校毕业,分配到中缅边防部队。直到老祖母过世后,也未了解到结果。给我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近年,退休回乡后,以景睹物,钩起了我许多儿时的回忆,让我想起了老祖母。虽人去楼空,但老屋依旧。只是外面的大门和角楼已毁圮,半裂半塌的屋檐、照壁上的壁画已斑驳脱落,只留下厢房腰墙上“天子门生”的水墨画,着笔精到,人物栩栩如生,意境空灵。虽经历了近300年的岁月浸染和风雨剥蚀,再加积年的烟尘,更显沧桑,是仅存的老辈墨迹。残留的石门墩上,有精美浅浮石雕春兰、秋菊映衬下的用鸟虫文叠成的两个精致海螺,隐含着“五谷丰登。富贵荣华”的对子。是祖辈“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只是看到此物此景着实让人心酸,真似汤显祖《牡丹亭》里所描述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景致和感慨!
原来。赵家是寺登的大户人家,其中我们家的“中书第”大院为一进五院。是清朝嘉庆年问,剑川拔贡赵魁做普洱府学政时建盖的,其门上的“中书第”扁额是清朝廷为褒扬赵魁在边疆弘扬儒学、建校兴学、启迪民智、种茶制茶、教化民风、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而封赠的,但这仅存的文物也不知所终。因近代历史上。曾遭遇滇西动乱和上世记30年代的匪患,门毁家破,历史遗物几尽毁灭,至“文革”年代,家中遗留的族亲名人字画如赵魁墨宝、赵藩的榜书对联、赵蟲绳的山水字画等文物书籍等尽遭浩劫,甚至连石宝山东面山上赵家明、清以来的古墓地上的许多精美石雕、墓碑、碑额等都遭到严重破坏。只是在这紧要关头,老祖母机智地叫了几个力大的小辈,乘着夜色,把留有重要族谱信息的墓志铭抬回家中,埋入竹林旁的土中,才未遭破坏。从碑上记载看。沙溪赵家是原住剑川金华下赵家的一支,明朝早期入住沙溪沙坪村一带。后因沙溪的水泽大多退去后,认为寺登一带位居鳌凤山的鳌首,东南面黑漶江顾盼留连。与众多小溪汇集,滋拥环护,四面有金鸡山、老君山、落坪山、华丛山层层屏列,坝内物阜民丰,南有溪南水关、盐关“锁脉培风”,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后便顺着这个意念,便迁往南塘登(即现在的寺登街)。塘的地名据老人讲。应是南诏国时期,这里的地方政权按中原的行政建制和兵制,在沙溪设立了剑川节度府。并依人员和军队的编制设立的关、哨、讯、塘中的一种驻军建置,是专供守卡官兵人马给养的军事场所,如沙溪境内古时就有马坪关、哨坪、明涧哨、南塘等场所的名称和遗址。从唐(南诏国)时期起,就是连接腾越节度、丽水节度(现缅甸西北部)和西藏的交通枢纽,锁钥三江,号称“三江之门”。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古寺的扩建和戏台魁阁兴修,南塘登的名称才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
自从迁居到寺登后,趙家也逐渐人丁兴旺,并按白族的传统,建本主庙,兴学育才,筑培学风,与欧阳家、杨家、李家等,建成了寺登今天的格局。可看出老祖母是在一个没落但未失优秀文化传统的白族家庭成长起来。并因灵慧和朴实,被留在家中未远嫁的优秀白族妇女。从她的行为和眼神中就可体现出白族的这种纯朴向上的优秀传统。但愿这淡泊如水、勤奋向上的家风盛世承沿。也让老祖母坚忍持家、培养后代的家风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
结语
“潓水蕴人傑,倾城几度秋。只因幽谷锁,心事哪得知?”诗言志,歌永言。世俗的腐朽总会消亡,美好的愿望总会在生活中显现。这就是我对沙溪多彩岁月的写照和心里话。也是我随笔记下的现在或已经逐渐淡去的沙溪时光,以告慰老祖母生前时不时拄着硕长的金竹旱烟杆,在村北路口向北期望的目光!
编辑手记:
葛小明的《蚕》是一篇很纯粹的文章,在其笔下的柞蚕、父亲、大山都极力张扬着一种对生命的赞美,这种生命不仅指人类的生命,而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父亲的大山里,这些生命都呈现了和谐的状态,出于自然又最终归于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既是旁观的叙述者。又是融入其中的参与者,因而他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这些大小生命在生长消亡过程中的的平衡美感,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所有事物的生命力都得到了最本真、充实的释放,让读者收获一片澄澈、纯然的诗性世界。这种自然的诗性意识在许文舟的《苍上之上》一文中亦有所体现。苍上上的云、水、花、石头、传说、历史……集合在一起,供养出了王一样的苍山,苍山也以王一样的气质颐养万物,山水、鸟兽、人、神和苍山一起历经沧海桑田、历史风云,互为见证。同时,作者用充满节奏韵律感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开阔磅礴、心接古今的气势,读来畅快淋漓。气韵悠久。而逯玉克的文字则显得淡然雅致,平稳内敛,他的《乡愁的巢》用最简单、精巧、充满香气的语言追忆着乡村诗意。在其笔下,“篱笆是乡村秀发上的一枚发卡”“泥泞是乡村的一块胎记”,如此精妙的语言在文章中随处可见,让读者唇齿生香,如花开朵朵,妙不可言。赵宏伟的《老父母》,透过那个“拄着硕长的金竹旱烟杆”的老祖母形象,展现的是沙溪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讲述的过程中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元素,行文自然,娓娓而谈,情真意切,运笔典雅丰盈,散溢出浓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