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yawawa的倒掉
2018-07-28丁爱波
丁爱波
“教你如何泡到好男人”的Ayawawa终于被封号了。她的倒台其实早已注定:在这个女性平权运动越来越盛行的时代,把恋爱、结婚变成一场功利十足的“猎物”游戏,教导女性如何取悦男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的价值观很显然与主流社会有着明显的背离。
Ayawawa的倒台不出人意料,但同时,她的出现也映射了当下婚姻市场上弥漫不散的焦虑。
很显然,在快节奏的大城市里谈一段双方都满意的完美恋爱,难度确实很高,这也让现代年轻人的初婚年龄越来越晚。即便是婚姻观念较为传统的山东,也同样如此。以青岛为例,一份数据显示,2017年,青岛市初婚平均结婚年龄28.3歲,其中,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8.4岁。其中,2017年青岛市北区总平均结婚年龄为33.6岁,其中男性34.6岁,女性32.6岁。
面对越来越晚的结婚年龄,最先焦虑起来的是父母。他们推动了城市相亲角的诞生。在这里,婚姻成了明码标价的条件置换。本地的瞧不上外地的,属狗的看不上属羊的,有房的坚决不找没房的。甚至有时,连长得漂亮,收入高也是一种错。
而在农村,择偶焦虑则是更严重的另一番景象。由于长期以来的性别比例失调,农村存在着大量找不到媳妇的“剩男”。女性供不应求,伴随而来的就是越来越高的彩礼和标准越来越高的婚房。有些不堪重负的家庭,甚至只能去越南老挝“买媳妇”。
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适婚男性要比女性多三千万。距离今天,仅剩不到两年。而今年初,某知名相亲网站发布的一份《春节相亲报告》数据显示,在该网站的1.4亿用户中,90后占比高达43%,其中又以1992年生的单身男女用户最多,占16.7%。
在这种集体焦虑的严峻形势下,择偶变成技术活儿,变成产业,也并不奇怪了。
人人都渴望一场浪漫的邂逅,但很不幸,你生活在一个追求效率的年代。需要用时间和耐心探索的爱情,成了一种奢侈品。谈恋爱进入了速食时代,每一个人都在喊着:“速战速决”,而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教师彼得·巴克斯曾发表一篇论文《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用数学方法算出,找到理想伴侣的几率只有1/285000。这样的概率下,年轻人寻求情感博主们的恋爱攻略也就不足为奇。
围绕着焦虑做生意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家。据统计,中国男人一个月在恋爱中的平均消费是1591元,约占收入的三分之一。
除了日常吃饭、约会的开销,这几年,在商家精心编制的消费主义陷阱大网下,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成了恋人间送礼物、秀恩爱的大型现场。所以,一旦开始要谈恋爱,需要准备好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钱包。
既没时间又没钱,恋爱对于这些人来说,成了一种奢侈品。
当然还有的人是被迫单身。我的一位亲戚小蕾,大学念的师范,毕业后当老师。生活圈子固定,异性极少,单身30年了,一次恋爱都没谈过。周围朋友亲戚也不是没有给她介绍过,但她反感那种快速的相亲方式,每次见面都是无果而终。
她也并非不焦虑。“每次参加同龄人的婚礼,或者是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娃,我自己也是着急的。”
焦虑久了,不少高学历高收入的男女转向“佛系”恋爱:谈也行,不谈也行。佛系或许是择偶焦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更好,但没有,也无伤大雅。
不过如果再过几年,小蕾依旧单身,这时有一个培训班,老师告诉她:我可以教会你怎么和异性交往,收获完美爱情,说不定她会考虑报名去听听。
不解决年轻人的择偶焦虑,下一个Ayawawa,迟早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