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的认知对比研究
2018-07-28张珂
张 珂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1. 引言
英汉语隐现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研究是英汉语隐现构式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以往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探讨进入英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相应的原因。然而,鲜有对该类构式中消失类动词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拟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英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找出消失类动词在两种语言中隐现构式的异同及其认知理据。
2. 理论基础
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依据,张克定(2007)指出英语存现构式是一种TtFG构式。我们认为,在汉语中,当说话者意图向听话者指出某一时/空框架(a certain frame of space/time,即背景(Ground))中的实体(an entity,即图形的位置)时,如果该实体(图形)的存现并不被听话人所知,说话者则倾向于先在话语中引入某一时/空框架(背景),然后将该实体(图形)引入到话语交际中。这种背景先于图形的认知顺序会吸引听话者在已提供的背景中确定图形的方位,并且将交际注意聚焦于已存在或即将出现的图形。而听话者对说话者的表达意图的理解过程在语言中反映的就是汉语隐现构式,是符合GtF模型的一种GtF构式(张克定,2006,2007)。
3. 研究现状及研究任务
3.1 研究现状
隐现类动词中的消失类动词一直是语言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消失类动词不能出现于英汉语存现构式之中,这一点是由存现构式的本质决定的(张今,1997),存现构式故名思义是要把人或事物呈现于听话人的眼前,而消失类动词是人或事物在听话人的视线中消失的动作,所以被认为不能用于英汉语存现构式之中。但是Lumsden(1988)认为,如果有合适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陈述关于物体消失的存现构式是可以被接受的(Lumsden,1988: 237)。例如下面两例,1) 是不可以接受的,但是2)却是可以接受的:
1) *There disappeared our own ship over th horizon.
2) One by one during the day the vessels left until finally there disappeared our own ship over the horizon.
张今(1997)也认为消失类动词虽然可以出现在英汉语存现构式中,但是“必须给谓语动词或主语增添修饰语,造成一种鲜明景象,这样才不违背隐现句的本质”(张今,1997: 181)。
张克定(2006)从认知的角度对使用消失类动词的英语隐现类构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表示‘消失’一类意义的动词是否能够用于呈现性TtFG结构中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若一个动词可以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那么,该动词可以用于TtFG结构。这种TtFG结构可以称之为消失类TtFG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英语隐现构式动态消失示意图
图1说明的是这样一个认知加工过程,即某一目标实体(即图形,F)首先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即背景,G)之中,然后基于某种认知操作从该时空框架中移出,并消失于另一个未知的时空框架中(张克定,2006: 63)。
3.2 研究任务
相比英语隐现构式,可以出现于汉语隐现构式中出现的消失类动词很丰富。很多表示消失意义的动词都可以被自由地用于汉语隐现构式,比如:
(1) 卧室里少了一张床。
(2) 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
但是对笔者所收集到的英汉语语料进行观察后可知,消失类动词并没有出现。这表明,消失类动词在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相对于其他存现类动词,使用的比例是很小的,但是并不代表用于这两类构式。根据上述张今(1997)对英汉语存现构式中允许出现的动词的论述,消失类动词是可以用于这两类构式之中的。不过消失类动词在这两类构式中的使用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想要消失类动词出现于英语隐现构式中,这些消失类动词必须符合下面的这些条件:“必须给谓语动词或主语增添修饰语,造成一种鲜明景象,这样才不违背隐现句的本质”(张今,1997:181),或者“有合适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Lumsden,1988: 237),或者“可以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张克定,2006: 63),另外,据作者观察,英语隐现类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大多是持续性动词,如vanish, clear away等。汉、英两种语言的隐现类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的使用情况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不同:其一、汉语消失类动词在汉语隐现类构式中使用没有受到像英语消失类动词在英语隐现类构式中使用时所受到的那些限制;其二、在汉语隐现类构式中,表示消失类的动词大多是瞬时动词,如少 (miss)、脱(lose)、剥落(peel off)、褪尽(fade away)、掉(drop)、走(leave)、死 (die)等,后面必须跟动态助词“了”。而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导致上述两个英汉语隐现动词在两类构式中使用情况的不同原因进行探讨。
4. 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使用情况异同之认知理据
研究发现,虽然英语和汉语的隐现类构式都允许消失类动词进入其中,但是英语中的消失类动词大多是持续性动词;而在汉语中大多是瞬时动词,并且后面必须跟动态助词“了”。为了探讨两类构式在使用隐现动词方面的差异,首先需分别论述一下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在两类构式中使用消失类动词的认知过程。
诚如张克定(2006)所述,“……表示‘消失’一类意义的动词是否能够用于呈现性TtFG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若一个动词可以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那么,该动词可以用于TtFG结构”(张克定,2006: 63)。但是笔者认为除了张克定(2006)所描述的用于英语隐现构式的消失类动词的这一认知特性,它还必须是持续性动词(durative verbs),例如disappear, dissolve 等。但表示消失意义的瞬时动词(instantaneous verbs)是不能进入英语隐现构式的。因为无论是Lumsden(1988)所说的“合适的语境”和张今(1997)所说“给谓语动词或主语增添修饰语,造成一种鲜明景象”,还是张克定(2006)所说的“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都是表达了一个意义,即英语中表示消失的动词必须可以用来描述这样一个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所存在的东西没有存在就消失了,那就违反了存现构式的本质,即呈现某一时空中所存现的实体的功能。但是可以反映这一存在—消失过程只能是表示消失意义的持续性动词。所以可以说正因为使用消失意义的持续性动词,英语隐现构式,即张克定(2006)所指的消失类隐现构式,便可以表示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可以用下面这个图形来表示:
图2 改进的英语隐现构式动态消失示意图
图2是对张克定(2006)图1的改进,明确了某一实体从某一时空框架(即背景(G))中移出,消失于另一个(隐含的)时空框架——G’后,这一实体(即图形F)现在在这一隐含的时空框架的存在状态。与用于英语隐现构式的消失类动词不同,汉语隐现构式所用的消失类动词并不像英语隐现构式所用的消失类动词那样需要“合适的语境”(Lumsden,1988: 237),或“给谓语动词或主语增添修饰语,造成一种鲜明景象”(张今,1997:181),或“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张克定,2006: 63)。相反,汉语隐现构式中所用的消失类动词通常是表消失的瞬时性动词,并且动词后面必须有动态助词“了”(崔建新,1987: 45)。为了说明这一点,举例如下:
(3)戏院刚散了一场电影。—*戏院刚散着一场电影。
(4)货架上少了条烟。—*货架上少着条烟。
从上面隐现类构式中所使用的消失类动词可以看出,隐现动词全是瞬时性动词,并且后面必须跟动态助词“了”。动态助词‘了’和瞬时性动词在一起运用表示动作的完结,而和持续性动词在一起运用表示动作的实现,而非完结。比如,“走”这个动词有两个意义——“行走”和“离开”。当表示“行走”这个意义,它是一个持续性动词,与动态助词“了”连用表示的是动作的实现而不是完结。例如:
(5)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带领队伍走了大半个中国。
例(5)中的这个“走”字表示“行走”这个动作,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这个动作现在已经实现,但是在三年的时间里这个动作一直在持续,并且今后可能会继续进行下去。
“走”的另一个意思是“离开”,而取这一意思时,它是一个瞬时性动词,当它取这种意思而又与动态助词“了”连用时表示的是动作的实现和完结。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6)我们班上走了一位同学。
例(6)中的“走”字表示“离开”这个动作,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这个动作的实现。
所有表示消失意义的动词都可以与动态助词“了”连用,但是却不能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房玉清,1992:15)的动态助词“着”连用。这也是由瞬时性动词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如房玉清所说,瞬时性动词,也即“点”上的动词,“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是完整的动作,他们的起点和终点很接近,有的甚至是重合的,所以称之为瞬间动词或结束性动词”(房玉清,1992:14),因此很难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态助词“着”连用。 而持续性动词,也即“线”上的动词,“如‘穿、睡、停、休息、研究、站、住、坐’等,这些动词的起点和终点有明显的距离,并且从动作实现到完结有一个过程,它们在某一点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完结”(房玉清,1992:14),反而表示动作的持续,所以可以和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态助词“着”连用。
如上所述,汉语消失类构式中所用的消失类动词是瞬时性动词,并且通常与动态助词“了”连用,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汉语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有关。英语使用者注重通过隐现构式中的消失类动词的使用来表达存在的实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汉语使用者更加注重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图3可以用来描述消失类汉语隐现构式所表示的实体消失的过程:
图3 汉语隐现构式动态消失示意图
在图3中,某一实体(即图形(F))已经从某一时空框架(即背景(G))之中移出,现存在于另一个(隐含的)时空框架G’。这一认知过程所强调的是实体消失的结果,而非消失这一过程。这正是造成英语消失类隐现构式和汉语消失类隐现构式使用不同的消失类动词的认知理据所在。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所使用的消失类动词主要的相同之处在于,在这两类构式中所使用的存现动词都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但这种较小的比例并不能说明它们不能用于这两类构式。根据以往学者的论述,它们是可以进入这两类构式的,只是它们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使英语消失类动词进入隐现构式,“必须给谓语动词或主语增添修饰语,造成一种鲜明景象,这样才不违背隐现句的本质”(张今,1997:181),或者“有合适的话语语境”(Lumsden,1988:237),或者“可以描写存在于某一时空范围的一个实体从该时空框架中消失”(张克定,2006: 63),英语隐现类构式中大多是持续性动词充当消失类动词。相反地,汉语消失类动词进入隐现构式时却没有这么多语义限制。但是,在汉语中,表示消失类的动词大多是瞬时动词且必须跟动态助词“了”。通过对用于英语隐现构式和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所反映的实体动态消失模式的探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英语使用者通过消失类动词来表达某已存在的物体从存在到消失的过程,汉语使用者更加注重实体移出的结果,而非移出的过程。所以正是两种不同的认知理解模式导致了两种构式中消失类动词使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