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影响
2018-07-28曾小花常俊跃
曾小花 常俊跃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 引言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胡文仲,1991)。英语专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教学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仍然存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失衡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此外,在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家需要更多了解他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信息的区域国别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为时代对英语专业教育的要求。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东北某高校在英语专业开展了系统的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改革,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为学生开设了系列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常俊跃,2007)。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常俊跃,2007;常俊跃 高璐璐,2009)。本研究重点探讨本项课程改革中区域国别文化课程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影响。
2.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社会文化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的学习是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张静静(2007)认为社会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张全政(2008)认为社会文化能力是指理解文化中的身份、价值、道德、风俗习惯等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笔者采用了付明霞(2015)对社会文化能力的定义,即社会文化能力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即政治、地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学科知识;语言行为,即有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日常谈话,特别是寒暄话;非语言行为,即有关与人交往的行为。此外,为了适应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我国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大纲》明确了英语专业应开设社会文化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必要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但是,《大纲》只规定开设一门《英语国家概况》必修课程,其他课程均为以训练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为目的,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为了拓展学生文化知识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东北某高校在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于2007年开始,开设了全新的内容与语言融合课程。在取消了传统的英语泛读、英语语法课程,减少了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区域国别文化系列必修课程,包括《美国自然人文地理》、《美国历史文化》、《美国社会文化》、《英国自然人文地理》、《英国历史文化》、《英国社会文化》、《澳新加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欧洲文化》、《圣经与文化》等11门核心课程,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常俊跃 高璐璐,2009;常俊跃,2013)。
随着语言测试的推广,有教学研究人员关注了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能力的研究。胡文仲、高一虹(1997)认为文化知识,文化能力和文化态度是可测的。王振亚(1994)、张红玲(2001)和钟华等(2001)运用社会文化测试调查发现,大学生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失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张静静(2007)调查了在职大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现状,探讨社会文化能力和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李加军(2007)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滞后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策略。以上研究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社会文化能力的调查和测试。但是,针对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研究仍寥寥无几。
因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影响,为英语专业区域国别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3.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 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产生了什么影响?
(2) 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 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3.2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东北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选取四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2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学习的是依托多国文化必修课程内容,对照组学习的是传统的听、说、读、写课程。选取的四个班同为一个学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均未学习过区域国别文化课程且入学成绩相当,因此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3.3 研究工具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测试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首先,笔者设计了问卷,问卷在于了解不同国别文化课程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影响。其次,本研究采用王振亚(1994: 119)社会文化测试卷探讨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三部分产生的影响,深入发掘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该测试卷分三部分:一是社会文化知识测试;二是语言行为测试;三是非语言行为测试。该测试卷能直观地反映出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此外,许多专家学者运用该测试卷进行社会文化研究,具有较高权威性。测试卷总分60分,36分及格,每一部分各占20分。访谈针对不同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
3.4 数据收集
调查于2016年6月完成。调查人员在东北某高校英语专业四个班发放44份问卷和99份测试卷,回收42份有效问卷和96份有效测试卷,其中两份问卷和三份测试卷因漏答而无效。还收集到12份访谈数据。此外,运用SPSS17.0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另外,笔者对实验组的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在进行访谈时,笔者在访谈开始之前对研究的目的做了说明,就访谈问题进行了答疑。访谈中使用了录音设备,以便对数据进行准确的逐字转录。为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受访者均以匿名的方式出现在本研究中。
4.结果与分析
4.1 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影响
表1 区域国别文化系列课程对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影响情况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75.7%的学生认为区域国别文化课程教学对其社会文化能力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21.6%的学生认为区域国别文化课程的教学对其社会文化能力培养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8.1%的学生认为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26.0%的学生认为产生了“稍积极”的影响。在访谈中12位同学都提到了区域国别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学对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具体来说,《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及《英国社会文化》这三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起到的明显作用,分别有90.52%、90.5%和90.5%的学生这样认为。其次就是《美国社会文化》、《欧洲文化》、《英国历史文化》、《圣经》与文化、《美国历史文化》、《澳新加社会文化》、《美国自然人文地理》和《英国自然人文地理》,分别占88.2%,76.2%,76.2%,74.2%,73.8%,61.92%,59.52%和54.76%。
《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及《英国社会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学生的反应最为积极。访谈中发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贴合现实生活,内容详尽而系统。它们主要是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定表达、专有名词、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英国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礼仪等的介绍。学习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信心,有助于提升交际的成功率。A同学提到:“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的学习为我们与外国人交流提供了便利,我们能意识到如何使用准确而地道的外语表达我们的想法,输出中国文化”。B同学也谈到:“中国文化课程教会我们用西方思维来表达中国文化,地道的表达更能让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进而增加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多样而灵活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B同学提到:“这三门课程的老师在授课方式上很灵活,有presentation、role play、group discussion。很多时候老师播放电影中和文化冲突有关的小段视频让学生赏析或让学生找与该国有关的文化特点,课上分享和讨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提高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能力。
从问卷数据来看,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美国自然人文地理》和《英国自然人文地理》对培养其社会文化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大。虽然数据显示,认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数各占59.52%和54.76%,但是根据访谈可知,有12个同学在提到上英美自然人文地理时非常无奈,还认为学这两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可能是因为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地理概况,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专有名词和生僻词太多了,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C同学提到:“每天查生词就要浪费一半的时间不止,学习效率太低了”。受访的大部分同学反映老师专注讲解书本内容,没有融入有趣的实例,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总体来看,区域国别文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访谈获得的数据也说明,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信心。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成绩对比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独立样本t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的平均分分别是35.02分和31.76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3.592和5.273。根据统计学原理,平均分越高说明样本总体成绩越好,标准差越小说明样本内部差异小,波动小,成绩越稳定。因此,实验组的总体成绩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成绩波动小,且成绩更稳定。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课程而言,区域国别文化课程教学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其中C同学表示:“通过区域国别文化课程的学习,我能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文化知识,知道在跨文化交际中怎样做是得体的。”
为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更直观的对比,对两组的测试成绩进行了t检验。从表3可以看出,(p=0.001<0.05)两组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区域国别文化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能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西方文化,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
表4 实验组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和文化知识测试统计数据
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非语言交际行为、语言交际行为和文化知识三个部分的平均成绩分别是13.90分、12.40分和8.71分;三部分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1.897、1.976和3.149。由此可见,采用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验组成员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掌握得最好,其次是语言交际行为知识,而文化知识掌握最差。这很可能是因为区域国别文化系列课程的教学理论多于实践,重点关注了传授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和文化知识,而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在大量的文化知识输入之后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知识把握得更好。虽然文化知识的输入占据最大部分,但是文化知识也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测试结果显示文化知识部分成绩较差。语言交际行为知识需要学生在交际实践中锻炼,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才能完成。
4.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4.2.1 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服务于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根据访谈结果,笔者还发现大多数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D同学指出:“尤其是英美自然人为地理和英美历史文化课程,老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同学的参与度不高”。不仅如此,为学生设计的课堂活动也很少,阻碍了学生参与跨文化交际,影响了社会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输入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当增加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为了改进教学的现状,70%的学生提出,教师应尝试:1)让学生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且感兴趣的话题,在课上进行分组讨论,并将各自搜集的材料分享给大家,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2)以影视作品中关于文化差异、冲突的某个桥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各自的所感所得;3)定期安排role play和presentation,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分析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加深印象。
4.2.2 教材内容太泛不利于加强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训练
此外,访谈结果显示,60%的学生认为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所采用的教材虽然覆盖了很多文化知识,但是教材内容都很宽泛、浅显,并没有对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阐释,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提升。D同学提到:“教材内容太泛了,不够具体,学生没法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所以即使当时学了,不久就忘了。”因此,关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最终使所学知识内化。
4.2.3 考核方式难以考察学生社会文化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期末考核主要是客观题,期末临时抱佛脚也能答对很多选择题。如此看来,平时的学习与期末考试成绩不一定成正相关。因此,考核方式有待改善,例如:设置跨文化情景交际考核环节,由外教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设置分析跨文化冲突考核环节,考察学生对某一跨文化现象的分析是否合理;设置不同国家文化对比考核环节,考察学生对某两个国家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除此之外,group discussion、role play、presentation 以及其他课堂发言等必须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5.结语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产生的影响以及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区域国别文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使用得体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但是,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比较低,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式难以有效服务于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太泛不利于加强学生社会文化能力训练、考核方式无法考察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等问题。同时,学生在访谈中反映,区域国别文化必修课程教学明显提高了自身跨文化交际的信心和交际意愿。
希望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有效开展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