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的睡眠习惯会有差异?
2018-07-27浅草
浅草
睡眠习惯的个体差异是生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譬如说,青少年大多属于晚睡晚起型的“夜猫子”,老年人则习惯于早睡早起。为什么会这样呢?
50年前,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哨兵假说”。他认为,群居动物在睡觉时往往以让一部分成员清醒,其余成员休息的方式来保持警惕。而为了能实现这一点,大自然让它们进化出不同的睡眠习惯。有的是早睡早起型的,有的则是晚睡晚起型的。一般来说,少年时是晚睡晚起型的,到了老年就成早睡早起型了。大家的睡觉时间彼此错开,这样,在任何时刻总有成员是清醒的,而它就起到为集体“放哨”的作用。
这个假说在其他群居动物中已得到证明,但在人类中还没有验证过。
那么,人类的情况到底如何?睡眠习惯的个体差异是否足够让一个集体在夜间保持警觉?或者,一个集体是否在夜间任意一个时刻,都至少有一个人醒着呢?为了了解这一点,人类学家到生活于坦桑尼亚北部的哈扎人中做调查。
哈扎人是迄今世界上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他们一直过着狩猎-采集生活。他们活动于野兽出没的灌木林中。夜间集体睡在茅屋里,每间屋睡1到2个成年人和数名儿童。他们的一个营地大约有30名成年人。
奇怪的是,尽管他们的生活环境夜间充满危险,但哈扎人在集体睡觉时,竟没有派一个人放哨。
人类学家从22间茅屋招募了33名成年人,讓他们手腕上戴上运动传感器,监测他们的睡眠情况。调查持续了20天。结果表明,在受试者中间,所有人同步睡眠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99.8%的睡眠时间里,至少有1个人要么醒着,要么睡得很浅,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立刻醒过来。
这就是说,哈扎人之所以夜间睡觉不派专人放哨,不是他们警惕性不够,而是没有必要,因为睡眠的自然差异使得在整个集体中,任何时刻总有人,不是你就是他,能够保持着警惕。这印证了“哨兵假说”在人类中也是成立的。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种睡眠时间错开的现象几乎完全可以归因于集体成员的不同年龄搭配。
过去早就有人认识到,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有许多进化上的优势。譬如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比其他哺乳动物活得更长,能够在繁殖期过后还能活着,具有一个进化上的优势,即祖父母可以帮助照料后代——这叫做“祖母假说”。
现在这项研究表明,可能还有另一个进化上的优势,即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可以在集体睡眠时增强类似哨兵的行为。人类学家戏称之为“睡得不好的祖父母假说”。
这项发现还可以让那些经常失眠的人安心。因为有的时候,你睡不着,而别人却睡得很香,这其实都是正常的,是大自然的安排,并不意味着你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