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合”文化与道德人格培育
2018-07-27肖祥张明琴
肖祥 张明琴
摘要: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体现,其蕴含着保合太合、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和实生物、和合而兴的发展规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和合”文化对于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培育个体道德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和合;人格;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31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同样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40-41“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合”文化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当前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形成道德人格,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宝贵资源。
一、“和合”文化的内涵
宋代儒学家陈淳曾说:“那恰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也。”[3]48“和合”文化博大精深,被广泛运用于人、事、物等各个方面,既指人际之间的团结和睦,也指事物之间的协调配合,均衡得当。具体而言,“和合”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内涵:
其一,保合太合、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代的《易经》将“和合”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描述了“太合”的形成过程及“利贞”达成的美好愿望。《乾·彖》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即:天道的变化,使万物得到各自的性命,万物之间通过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形成“太合”,当世间万物能够长久保持“太合”状态,才是利贞,也就是和谐美满。庄子提出“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都体现了人、社会、自然三者浑然一体,共生共荣的理念。这些理念深刻表达了对“和合”的追求,即对自然界本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他人和谐及人自身和谐的极力推崇,至今仍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其二,和实生物、和合而兴的发展规律。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老子则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第三十二章》)荀子也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和合”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状态,事物之间进行相互联系时,只有处于“和合”的状态,才能发挥各自特点和作用,才能吸收其他事物和要素的积极成分,从而具备新的性质和功能,进而促进新事物的生成。因而,多元和合致使新事物的产生,多元并存要求各事物间必须和处,和处才能和生,和处、和生,才能和谐。“和合”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思想。“和”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生共长,“不同”也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既包含着矛盾的对立性,又包含着统一性。而“和而不同”的达成需要尊崇“求同存异”的理念,以期事物在保持各自差异中寻求共同点,达到和谐状态。这一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和谐交往、文明演进的重要原则,也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准则。
其四,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只有“志同道合”(《尚书·皋陶谟》)、“和衷共济”(《尚书·皋陶谟》)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王制篇》),从而天下殊途同归。同时,强调在与人交往中,要“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行“忠恕之道”从而“家和万事兴”。这也就强调为人处世要要相互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要“以和为贵”。
总而述之,“和合”文化及其精神是一种消解冲突,促成融合、稳定社会的力量,使自然、社会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事物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合为具有新结构方式新生命的新事物。[4]5-8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和合”文化对当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道德人格的培育具有深刻联系。
二、“和合”文化与道德人格的内在关联
所谓道德人格,是一個人的内在的人格素质(德性)和外在的道德行为(德行)的有机统一。[5]25一般而言,道德人格指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价值、品质与尊严的总和,是个体稳定的道德倾向与良好精神状态的表现。而“和合”文化是一种消解社会冲突,调和社会矛盾,追求真善美的文化,既包涵着人与世间万物的协调、平衡、融合的状态,也蕴含着平和、和善、包容的人生境界,是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合”的道德环境是社会塑造形成道德人格的基础工程,“和合”的道德意识是自我塑造形成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
(一)“和合”的道德环境与道德人格的社会塑造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60,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十分重要。常言道:“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说苑·杂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社会环境对个人品行和人格养成具有深远影响。而“和合”文化崇尚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推己及人等思想,营造了培育道德人格的良好氛围,是社会塑造道德人格的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
因而,“和合”文化所营造的“和合”的道德环境、“和善”的道德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营造了社会塑造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优良条件。
(二)“和合”的道德意识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塑造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道德人格的形成不仅需要社会的培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塑造形成。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社会道德问题直击人们对道德及道德人格进行深层的反省和追问。“社会道德‘滑坡究竟谁该负责?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又该如何建设?”事实上,我们不应该一味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他人的行为和否定他人的价值观,我们也不应该习惯性地将现代性的道德问题归咎于社会的急速转型及教育的脱节,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每个社会个体都要唤醒自我的道德意识,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在道德行为的实施和传递中自我塑造形成道德人格。
“和合”文化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徳”是贯穿其发展始终的价值理念,不仅为人们提供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也给予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和合”思想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人际和谐,强调忠恕之道;主张万物平等,强调责任意识;关心社会发展,推崇奉献精神;重视互利共享,强调包容意识。因而,“和合”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社会个体“和合”的道德意识,给予个体实践道德的精神洗涤和行为指引,使处于道德困境的人们真正找到出路和寄托,从而使整个社会达至真、形成善、实现美。
三、“和合”文化对道德人格培育的现代启示
道德人格培育就是基于“人是什么”的认知基础上,立足培养人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观念,探索“人应该怎样为人”,从而实现个体外在行为和内在精神的全面、同步发展。“和合”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人格培育的方法论原理,对道德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育“和生”意识:形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道德观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即: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和生”就是“共生”,培育道德人格就是要培养人的“和生”意识,形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道德观。“和生”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个生命体,使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最佳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其持续发展而不受损害,生生不息而繁荣昌盛。当处于同一个共同体的个体之间出现矛盾、冲突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时,也不应该以“你死我活”,消灭对方为化解方法,而应以和谐、协调、融突为价值导向,实现共生共荣,共富共贵。
“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他文明间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危害和威胁,另一方的生命亦会遭到威胁和危害。”[7]99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人想改造自然,主宰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主宰和控制着人类的命运。正是这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更应该树立“和生”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得以生存,才能够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才能充分享受到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50、“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23、“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2]24因此,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弘扬“和合”文化,传播“和生”思想,培育社会个体形成道德人格。
(二)培育“和处”意识:形成“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社会观
在21世纪的“陌生人社会”,人们不得不在共处中活动生存,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是不得不学的技术。“和合”文化中的“和处”是“君子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其遵循的原则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和处”意识的培养对于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尤为重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校园中因人际关系导致的悲剧,刺痛着人们的神经;网络中广为流传的大学女生宿舍“宫斗剧”的段子,震惊了人们的心灵。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由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与同学、室友等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产生分歧、矛盾或冲突。而“和处”强调的是宽容,它意味着与人相处时要推己及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合”文化中的“和处”原理告诫大家:虽然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人们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有不同;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各文明间的情态各有不同,可谓“道”不同。但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福祉,社会个体要形成“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观,要和平共处,共富共荣。
因而,培育道德人格需要培养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9]序的“和处”意识,自觉做到善良、宽容、恭敬、谦让,打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三)培育“和立”意识:形成“己欲立而立人”的健全人格观
“和立”意识是孔子所推崇的“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精神的体现。“和立”也要求基于现实多样性、多元性的基础上,承认事物发展的相對独立性。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人类曾陷溺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8]321、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之中,常常以征服对方,甚至消灭对方为“立己”的表征,常常导致战争不断,使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等遭受严重破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以多元开放的精神,宽容的胸怀,承认和接纳自然、社会、其他文明等,按其适合于其自身特性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而自立于天地之间、世界之林,同时以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来建立自己的制度、模式,才是发展的方向、和谐的根源,才是“和立”。
每个人都在发展,并且各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立”原理对于道德人格的培育而言,就是要培育个体正确认识“自立”和“他立”,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能力,用“和”的思维来克服一些偏执心理,如孤傲、自卑、抑郁等。这也就要求每个道德个体独立的发展,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同时以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他物并使其按适合于其自身特性的生存方式生存发展,接受世界形式的多样性,不唯我独尊,不搞千篇一律,形成健全人格。
(四)培育“和达”意识:形成“己欲达而达人”的正确成功观
“达”即“成功”。“和达”就是人与他人、自然、社会、心灵、文明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成功。成功是最诱人的字眼。当前书店、图书馆、网络上的关于成功学的理论、观点、书籍、言论层出不穷,但他们大多阐述成功的方法,成功的表现形式,甚至某些人将“成功”等同于“钱”和“权”,认为没有过上奢华的生活就不算成功。这种将成功观功利化、庸俗化的观点很容易将人们引入歧途。因而,要重视个体“和达”观念的培育,形成正确的成功观。
孟子说:“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即: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这个“道”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即:在自我成功的道路上,不危害他人的利益,并秉持兼善天下的决心。
对个体而言,“和达”就是要将个人的成功与他人和社会等联系起来,客观公正地看待它們之间的关系,个人的成功是成功,他人和社会的成功也是成功。同时,常言道:“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要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另外,也要正确看待竞争关系。在相互之间进行竞争时,要放宽心态,享受追求进步的过程,不要过多地注重于结果,更不能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择手段,置他人于不顾。因为竞争最终不仅有输有赢,还可以达到双赢,竞争对手之间还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只有做到“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和达”的意义所在。
当前社会,人们的竞争、生存压力都很大,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共达”意识,使自己的内心和谐融洽,来化解自己内心的各种压力,形成正确的成功观。
(五)培育“和爱”意识:形成“兼相爱交相利”的友善人际观
所谓“和爱”意识,就是指彼此间能够做到共同爱护、共同尊重,是“泛爱众”、“兼相爱”精神的体现,也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基础。张立文教授指出“和爱”就是要对自然、社会、他人,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样就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做一些伤害别人、伤害社会的行为。正如墨子所言,对于世间万物,要尽力像爱自己一样对待,这是人类生命生存的第一要义。
儒家的“亲亲之爱”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学会爱,去爱自己周围的人、事、环境等,还要学会推己及人,将自己的爱传播给别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领会这种精神,都能付出广博的爱,都能树立“共爱”意识,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观。因为只有学会爱,传播爱,形成“和爱”意识,任何矛盾都可迎刃而解,才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42党的十九大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而“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42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培养公民形成道德人格。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陈淳.北溪字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张立文.尚和合的时代价值.浙江学刊,2015(05).
[5] 包卫.现代道德人格教育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张立文.中国伦理学的和合精神价值.浙江大学学报,1999(0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 费孝通.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编校:张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