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

2018-07-27严志波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隐逸陶渊明情怀

摘 要:陶渊明并不是天生的“隐逸”诗人。他曾经积极入仕,归隐后甘于躬耕田园。入仕的情怀下包涵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的思想,同时也受到当时玄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情怀,寓情于景,寓情于物,隐逸情怀的产生与他的人生轨迹、性格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陶渊明隐逸情怀可以说是由“闲居”到“隐居”的渐变。只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从政转向属文。解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窥探他人生轨迹以及他归隐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隐逸;情怀

作者简介:严志波(1992.2-),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02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生传》以释自己生平,卒后亲友私谥为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渊明被称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1]萧統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精神价值的人。

从古至今,各派研究者多认为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以期回到真诚善良的古代社会。而今研究者们通常认为陶一生淡泊名利,别无所求,最后走上躬耕归隐之路,依此说法来詮释其隐逸形象。综合考查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性格本质以及诗歌中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从“闲居”到“隐逸”,由官场回到田园,是身退而心未隐,只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从政转向属文。

1.处事艰难迫使陶渊明退隐

陶渊明的隐逸究竟是暂时性的躲避还是本身心理的归宿,值得深思。处世之艰难迫使陶渊明退隐,“隐逸”一词似乎包含了很多道家情怀,其实不然。陶之隐逸是自身性格和生命历程使然。“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2]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这样评价陶渊明。“看一下陶渊明的为官历程,不难发现他是热衷仕途的,一心想实现自己的人生宏图,大济于苍生。”[3]陶渊明在仕途不顺意时才选择了退隐这条路。在《饮酒》、《述酒》等诗中陶将自己的隐逸之情融入其中。诗中的意象如:“秋菊”“青松”、“归鸟”、“孤云”等均揉进了自身隐退的情思。真正的隐士用在他身上有些不妥。“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4]。他的归隐是政治、阶级、社会思想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陶渊明的诗歌,“《劝农》诗的主题是劝人务农。它肯定了劳动的意义,提倡人人劳动,反对了儒家鄙视劳动的观点,反映了陶渊明的进步思想。” [5]从中可以窥探出陶渊明早期有积极的进取之心,不忘自己入仕的初衷,陶渊明作此诗时为州祭酒,内心有强大的意愿要实现自己抱负。隐逸的道路是经过几番思考后痛苦的抉择。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显示了他高尚的节操与孤傲的情怀。初期陶渊明持有的儒家思想显然不合时宜,学习儒家的“中庸”之道甚至有些迂腐。这一时期统治者们为巩固统治及时调整统治策略,文人们也应做出相应的变革。渊明说:“岂无他好,乐是幽居”。真实地反映了陶归隐的心态。《归园田居》、《命子一首》这类诗歌只能算是闲居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陶在五十四岁时才真正选择了归隐这一道路。诗里借飞鸟这一意象来表明自己的心理历程。他要做一只离群独飞的鸟去寻找自己的心灵栖居地。陶渊明最终走向了田园,过上了看似饮酒自得,沉浸于农事之乐的生活。我们不能就此断定渊明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人,知进退而守节操,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2.由“闲居”到“隐逸”的情感转变

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长期的为官不适后,起先采取了“闲居”的方式,渐渐地选择了“隐逸”。陶渊明在其生命历程的叙述中经常总结他的人生经历,时不时感慨人生际遇、反思人生取舍,在这些生命个体的叙事诗中融入了生命的哲思与情感,诗歌具有了普遍而久远的艺术感染自然力。“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渊明鼓励人努力上进的一句哲理诗。闲居时最著名的诗歌是《归鸟一首》、《九日闲居一首》。一个“归”字,一个“闲”字道出了陶渊明的心声—这些诗歌看似充满了闲情逸致,却暗示着渊明一颗不屈的心。这时的归鸟有一种牢骚的意蕴,闲居也是无奈之举。闲居时也摆脱不了隐逸情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这句诗清晰地表达出了渊明归隐的思想。魏晋时期是一个自觉与发现的时代,魏晋文人从外部发现了自然,向内注意到自己的情感,这种人文情怀也使得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价值。陶渊明有魏晋名士之风度,在经历种种挫折后会选择诗歌作为抒发自我情怀的寄托。陶渊明正是在舒啸与作诗中享受自我,安于天命。归隐后陶渊明诗歌中更多的是“归”与“淳”、“真”这些字眼,这也正是老子倡导的思想。可见后期的陶渊明远离官场,儒家入仕思想虽未彻底消失,但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渐渐加深,此时的陶渊明思想从道家那里汲取养分,由“闲居”转向了“隐逸”。

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性格有着莫大联系。“从前人论陶渊明诗以为‘质直,‘平淡,就不从这方面钻研进去。”[6]在《在朱自清说诗》一书中,朱自清先生也是推崇陶渊明的。陶在宦海中沉浮,不喜欢那些浮华的腔调,尤其摒弃了西晋时期盛行的太康诗风,诗歌写来淡雅自然,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诗化。陶之性格便是如此,他笔下的诗歌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诗歌意象中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趣,陶诗读来清新自然,并未掺杂虚伪矫揉的东西。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从他躬耕于田园的行动来看,他的确有一颗平淡的心态。

3.玄学思想与隐逸情怀的融合

玄言诗是在魏晋时期盛行的诗歌,强调人生哲理的融合,融合自然与人的心理,要在诗歌里产生共鸣,达到主客观之间的平衡。魏晋玄学思想的出现影响了陶渊明的隐逸诗歌。玄学诗歌的侧重点更多是在于“人”,而非“自然”。陶渊明的诗歌哲理归纳为人生哲学更为恰当。其实人生哲学,作为人生观的主要理论形式,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思想以及人生态度。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接近于道家,这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魏晋时生命本身的价值被强调,人生其他意义则居于从属地位。玄学思想正是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渊源所在。他的诗歌往往于不经意间传达出他生活的志趣和人生哲理。赠答诗是他塑造自我形象、寻求知音、渴望理解的一条途径。《答庞参军一首》是陶渊明写给庞参军的赠答诗,在这之前庞曾写给他一首,渊明于是作此诗以酬赠,与他关系好的刘遗民,陶渊明也有诗歌相赠—《酬刘柴桑一首》,刘遗民并非想要邀请他进入官场,而是想让他一起隐入山林,陶渊明作此诗相赠也说明他还不是真正的隐士,心中还是离不开官场。魏晋文人中有太多的不得已,文化觉醒的时代促使文人思考自己的出路。此时盛行的玄学思想中强调的是现实生活中暂时的愉悦快乐,对于生命,玄学思想持一种无畏无惧,任一自然的态度。“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7]他的诗歌境界一般人是学不来的。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开创者,他的隐逸诗有其独特的内涵,从中可以窥探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及其隐逸情怀的形成缘由。在官场失利后归隐,留下了不少隐逸诗歌,其诗歌中的隐逸情怀给予后人诗歌创作启发和借鉴。魏晋风度在他那里得到了升华,纵观陶渊明的一生,“隐逸”二字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隐逸情怀的形成与他的为官经历,性格心理,社会思想等等不可分割。通过研究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的抒写,可窥见陶渊明的诗歌受到了仕途变迁、生活背景、心理状态和行迹旅程多方面影响,陶渊明的隐逸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他的隐逸情怀也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页

[2]李泽厚 :《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第59页。

[3]文学遗产编辑部:《陶渊明讨论集》前言,中华书局,1961年

[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440页。

[5]朱自清:《朱自清说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9页。

[6]朱自清:《朱自清说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6页。

[7](清)何文焕 历代诗话 韵语阳秋 卷八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第681页。

猜你喜欢

隐逸陶渊明情怀
你好,陶渊明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唐朝休沐诗研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云林画松以树比德
黄庭坚叶县诗意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