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语言和问题设计的要求

2018-07-27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顾米根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数轴内角三角形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 顾米根

每位教师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我们上完一堂课,尤其是新授课时,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教师认为不该有的错误。之所以教师认为这种错误是不应该存在的,是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已经讲得很清楚,并且是反复强调的,强调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但是错误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因此常常为此而感叹学生“不会听课”“思想不集中”“理解能力太差”等等。

一、语言和问题要准确,不能犯科学性错误

【案例1】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教师在讲有理数加法法则时,这样总结: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且用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绝对值较小的数。乍一听,语言非常完整,似乎没有错,但一经琢磨,这句话却是错的。照此说法,如-2+3就应该这样计算:首先取正号,然后用3减去-2,即 -2+3=+[3-(-2)]=5,而不是-2+3=+(|3|-|-2|)=1。学生不仔细阅读数学课本,推敲数学语言,绝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教师口述获取的。教师错误表述,学生错误复述,从而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记忆。由于第一印象深刻,学生在有理数异号两数相加问题上始终记住了错误的做法,导致今后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及实数运算等知识时产生学习障碍。

【案例2】平行线的性质

有教师这样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大家想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哪些是相等的,哪些是互补的?”

学生回答:“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回答都缺了前提:“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丢弃必要的条件是导致问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案例3】 分式的除式法则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类比的数学思维方式,对教学是有效的,比如,分式的除式法则可与分数的除法法则类比。但类比不等于相同,学生往往易犯的错误是“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在运算中,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与合并同类项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但两者是不同的,因为对于单项式来说,所有的数都是同类项。但是运算中有理数和无理数是不能合并的,也不是所有的无理数之间都可进行合并的。只有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学生很容易将误说成合并同类项,教师应该及时改正。否则,学生无法正确地进行概念辨析,犯下科学性错误。

二、语言和问题要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5】字母表示数

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一上课,我对学生说:今天我要来猜一猜各位同学的年龄,谁愿意让我来猜?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我指名三位,要求将自己的年龄加20,得数自乘,从中减去400,将结果告诉我,其中一位答:689,我说:你13岁。另一位答:699,我说:你算错了吧?第三位答:756,我说:你14岁。

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期盼老师揭开这个谜。可我却不紧不慢地说:“这不难,我用的不是你们小学学的算术方法,而是代数方法。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这节课学生特别认真,渴望着尽快用数学知识去猜别人年龄的本领。

【案例6】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学生对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无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问题较难理解。课本上用点A、点B分别表示,学生也很难理解。即使教师讲解得很清楚,他们理解了,也只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

我在教学实际中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能否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学生鸦雀无声,我进一步启发:“圆半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能否用动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不少学生恍然大悟,有的说:“我可以取圆半径1厘米,圆周长就是2π厘米了。”另一个说:“把圆在数轴上滚动一周,就能得出表示无理数1的点了。”教师的语言和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语言和问题要有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7】 三角形的内角和

有位教师在讲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提问学生:“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度,另一个角为60度,求第三个角。”学生回答后,教师不断地变换两个已知角的度数,连续提问了好几个学生。这种提问要求初二学生做小学二年级学生也会做的简单加减法,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即使会答,也是机械记忆,缺乏思考的。

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些带有启迪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思考,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些。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是否有关?

(3)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几个直角?

(4)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少有几个锐角?

【案例8】 直线、射线和线段

讲完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后,大多数教师喜欢问这样的问题:“谁能说出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有时候能使学生区分邻近概念,巩固所学知识,但是提得多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如设计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判断正误:

(1)延长直线AB到C;

(2)延长射线AB到C;

(3)延长线AB到C;

(4)反向延长射线AB到C。

四、语言和问题要清晰简洁,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后来一位老教师给我指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讲,语言越多,他们越繁,语言越冗长,他们越抓不住重点,抽象问题对他们来讲比登天还难。我们不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他们理解、感受。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能较自然地得出正确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将复杂问题、抽象问题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讲,反而讲得明白,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另外,教师的语言和问题要留下间隙,便于让学生思考;要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有一定的幽默,以感染学生。最忌的是:拖泥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放连珠炮,学生无法思考;过于高亢,学生精神紧张,头脑发胀;过于低沉,学生精神分散,昏昏欲睡。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沟通的桥梁,运用得好,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努力磨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语言修养,发挥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数轴内角三角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如何学好数轴
画一画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实数”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