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路改变了我的生活”
2018-07-27王小婷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王小婷
“我2015年就退出贫困户之列,现在的生活算得上是小康了。”6月7日下午六点过,李如明弓腰趴在水城县米箩猕猴桃园区的观景台上,惬意地俯瞰着整个园区。这个原来被列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米箩镇俄戛村曾经“最穷的人”,提到现在的生活他总会配合着轻微点头的动作:“这样的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
李如明如今是米箩镇润永恒猕猴桃园区的工区长,主要管理猕猴桃基地四个工区的员工,月基本工资三千元以上。而在2013年以前,他缺文化、没技术,打过零工,采过煤,一个月去掉吃住的花销,赚不到一千块钱,还常常拿不到工钱。
“以前就种三亩地,偶尔打点零工养家,吃饱都成问题,更何况家里还有三个读书的娃娃。”大山闭塞,交通不便,缺少经济来源常常让李如明心乱如麻,不知所措。过去说到李如明脱贫,村里有人嗤之以鼻:老李脱贫——猴年马月去吧!
但因为一条路,没等到“猴年马月”,老李真脱贫了!
2013年,水城县交通局给俄戛村修通了一条产业路。路通了,客商紧跟着就来了,贵州润永恒农业园在村里发展种植红心猕猴桃。
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李如明用自己的三亩地入了股。他掰着手指罗列:第一个五年可以拿到每亩600元的固定分红;第二个五年每亩有600元的固定分红和700元的收益分红;第三个五年是固定分红加1300元收益分红;第四个五年以后有固定分红和1900元收益分红……”
除了入股分红,李如明和妻子还一起在园区工作,每个月有将近5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他家收入远远高过了贫困户年收入少于3355元的标准。2015年,李如明申请贫困户“摘帽”。
与祖辈们传统的观念一样,生活好不好主要看房子修得“阔不阔气”。
“那栋最显眼的白色房子就是我的。”顺着李如明手指的方向,越过山坡,可见一栋栋房子沿山脚伫立,隔坡相望,李如明家是其中最显眼的一栋。
“修房子的过程非常艰辛。”李如明至今感慨万分:当时村级产业路仅有3.5米宽,大车进不来,修房子的水泥物料要翻过北面山运送到村里,只能靠人背肩挑,一个人一整天也仅仅只能背两袋水泥,整栋房子的修建耗时将近1年。
踏实肯干,李如明从一个在基地打工的农民成长为园区管理人员。图为李如明在猕猴桃基地检查套袋情况。(受访者供图)
“现在修房子就方便多了。”李如明口中的“方便”指的是2016年县交通局对原有的通村产业路进行改造扩建,修成了平均宽度达到6.5米的米箩猕猴桃园区彩色沥青路。
2013年至今,随着来猕猴桃基地体验采摘观光游的人越来越多,俄戛村的产业路升级为旅游路。李如明踏实肯干,也从一个在基地打工的农民成长为园区管理层人员。
最近,李如明正在计划带着妻子出去旅游,“产业路改变了我的生活,现在工作生活都安逸了,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去看看山外的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