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8-07-26许莉莉
许莉莉
【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基本的授课方式,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被西方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采用,就是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不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通过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答案的方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有效提问 具体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YKT1742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67-01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目前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道选择题,只要回答“对”和“不对”就行,根本没有达到启发学生的作用,针对此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提高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转化教师认识的策略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主阵地,如何向45分钟要效益,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有效提问作为新生的教学策略,对习惯于传统模式的教师来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做到与时俱进,让课堂教学充盈着教师的智慧。
第一,能找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敲门砖”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兴趣,当出现了旧知识与新信息发生碰撞之时,学生便能产生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而教师创设的新颖重实效的有效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敲门砖”。
第二,能确定教学的“两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来展开的,既然课堂教学重视实效性,并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有效提问,能让教师在吃透教材,抓住重点与难点之时,通过教师对学生设计问题开展有效提问,在进一步去验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两点”实际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设置发问点的策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问之时,要注重问题设定的关键点,让学生在教师发问完之后,能立刻明白问题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发问要直击问题的核心。
发问点要直击核心初中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问题在发问之时,要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非常明确的,不能出现“重复发问”的现象。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桃花源记》之时,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在书中找到你认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明白吗?”、“课文中为什么说是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找到其中的原因了没?”、“为什么说是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几个问题加起来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在短短几秒内接连提出了一连串几个问题让学生作出回答,学生不明确是应该回答“明白了”、“找到了”还是应该回答“为什么”,这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课堂效益大打折扣。
三、设计问题的策略
第一,问题设计要凸显目标意识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前,教师需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应该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具体缘由何在。课堂提问突出目标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授《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之时,教师可以仅仅围绕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下面的几个问题:(1)“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异”体现在了哪些方面?(2)从作者写作的意图来看,其想要突出的是哪点,为什么?(3)蒋氏的祖父与父亲都死在了捕蛇这件事情上,而自己也出现过几次差点有死的危险,但是为什么不肯去更役复赋?等,通过对上面问题层次性的设计是为了凸显“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第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各类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成绩好、中、差等的各类学生设計好相对应的问题,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充分降低其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理解的坡度,也就是说提问要做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那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同学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写作手法运用于写作之中。
四、倾听与追问的策略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平等的一种“合作者”或者是“朋友式”的关系。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教师作为一名善于倾听的人,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更是教师敬业的表现。为了积极帮助学生探寻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直接进行追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的范围适度的缩小,以便在学生回答问题之时,也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善于做一名倾听的“学生”,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和别的同学一样,静静地在那里聆听这位同学的讲解,不要去刻意的打断他,因为这很容易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思路出现中断现象,也会让其余的学生受到干扰。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教师要善于做好“听课笔记”,将学生回答的“亮点”与“出错点”,进行汇总,为之后的反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在讲授课文《最后一课》之时,提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教师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需要教师留出几秒钟的时间,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亮点“祖国的强大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要进行记录,而类似“是因为韩麦尔先生累了”之类的答案也需要进行记录,在反馈时帮助答错的学生怎样才能切入问题,更好的回答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