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2018-07-26王子豪刘朝辉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创新人才

王子豪 刘朝辉

【摘要】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前各级学校面临的重要且迫切的任务,根据目前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目标,积极探索实践研究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学中学小学的创新实践教育无缝衔接,协同创新是一种有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根据大学中学小学的学生成长规律及不同时期学生特点,探索一条有效的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方案的改革,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章。

【关键词】创新人才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29-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加强与区域内中小学特别是各附属学校的交流合作,着力探索出一条各学段相互衔接、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貫通各学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大中小衔接保证教育的连贯性

教育的影响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教育的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实现三个贯通: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段贯通;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贯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系统贯通。只有系统化、立体式、整合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

追溯和索源那些培养了众多的“大师级人才”的中学,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当年这些学校有很多大学教授级人才在中学任教。像南开中学、春晖中学、苏州中学等,都是如此,大学教授或有大学教授水平的大师,到中学任教,从而卓育英才。以苏州中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苏中学子当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当选为两院院士有38名,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4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这是源于有很多大师执教于该校,晚清及民国时期国学家罗振玉、王国维、吴梅、钱穆、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吕思勉、美术家颜文梁、地理学家胡焕庸、教育家汪懋祖、邵鹤亭等人先后在此执教。

由于多种原因,小中高和大学交流互动不够,要么各管一段,要么相互抱怨,要么仅为招生而交,缺乏站在人才培养高度进行深度的、互动的交流与支撑,两者的优势没有充分融合和共享。据研究,幼儿期就有创新能力的萌芽,在这个阶段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训练和培养;小学阶段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且具有一定的都创性;中学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因此,青少年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幼儿起到中学阶段,应重视以创新为重点的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数学、科学教育、语言、通信技术等教育,其核心能力决定了创新能力

高中对青少年个性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中间环节,在该阶段,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强自立、适应社会的能力,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比如,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或者让学生参加一些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一些技能大赛,或者参加一些学生团体,参加一次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

二、小学中学的任务与方向

1.转变教育价值追求

强化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主动从大学的人才选拔模式和需求中寻找中学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走出“育分不育人”“只顾现在不顾将来”等教育泥淖。深入研究分析创新人才特征和成长规律,本着立足现实发展,同时也面向未来发展,小学中学的任务应该与大学面临的任务基本相同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储备多元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

1.优化综合素质评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理解,没有理解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教育如同接力,小学交给中学,中学把接力棒交给大学后,有责任帮助大学迅速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方案,而这就要求中学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实事求是而言,目前中学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做得不理想,存在描述不清、项目不全、内容不真等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值得中学反思和改进。

2.充实学生发展基础

高中学校和大学常常说喜欢那些“发展潜质好”的学生,其实是指那些志向远大而明确、自我发展和规划意识强、思维活跃、能力突出的学生。“万丈高楼平地起”,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启示我们,人的发展高度取决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深厚,要从知识层、情感层、智慧层去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中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大学的责任与义务

1.处理好招生与育人的关系

只有人才有可教育性,而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得天下英才尽育之”是教育者的美好愿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英才”才值得教育,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人的巨大潜能和教育的滞后性提醒我们,要转变一味追求“招生”而忽略后续“育人”的错误观点,树立“招生”和“育人”并行,以“育人”为重的意识。因此,大学要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个性化的后期培养相结合,清华大学开设“钱学森班”本身就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和负责的回应。

2.加强对中学生的文化预定

很多大学在招生上的宣传局限于自主招生报名前和高考成绩出来后的那个时间段,去中学和家长见面,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录取分数,等等。其实,此时的家长和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高校,很多考生是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填报志愿。因此,高校要改变宣传模式,采用“文化预定”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早早地研究和解读高校的师资、育人模式、专业设置。

与其抱怨中学教育不理想,不如积极介入和引导中学教育,例如,游学活动,开放重点实验室和博物院,指导中学开展项目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帮助中学开发STEAM课程,和中学共建高端实验室,等等。在此过程中,不但弥补中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存在的师资不足、经费紧张、项目单一等问题,还可以早早的发现和培养相关领域的苗子。

总之,中学和大学都要转变观念和打开思路,切实携起手来。中学不仅仅是大学的生源基地,更是大学教育的前端基地。大学不仅仅是中学展示自己教育质量的阶段性成果,更应该是中学教育的紧密衔接的下一站,以及提升中学育人水平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借用“河长制”思想,中学和大学整合起来,拔尖创新人才就会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中学教育创新人才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