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师角色定位
2018-07-26江忠远李魁菊
江忠远 李魁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可以说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转变教学思想,怎样进行角色定位,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 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87-02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死记硬背,所以传统的化学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针对这些弊端,新课程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改进。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的传授上以“思考与交流”,“活动探究”等形式出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转变自己的传统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多元化的角色发展。
一、教师要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要在其中得以应用[1]。一方面,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促进知识技能的体验链接,从而有利于主动地建构和探究,最终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教学情境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密切结合所学内容,并且结合实际生活,使情境材料具有真实性,同时,情境材料要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具有探究性、趣味性。例如,在讲解《重金属的污染和防治》时,教学情境可以创设为,短片介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如果条件允许,则可选用视频播放短片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这样,既从本质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达到理解、记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为这一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而喜欢上化学这一科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例如,在对苯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学习时可据其结构简式提问,1.苯分子内是否存在着类似乙烯的碳碳双键,它是否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2.猜测苯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由此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苯并不能像乙烯一样和溴水及高锰酸钾发生反应,由此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苯分子中并没有类似乙烯的双键,而是介于单键和双键间的一种独特的键。又如在探究醋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时,教师不必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思考,并亲自设计实验验证。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一个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也把化学的科学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而是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场所,所以,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韩愈所说的“师者”,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和老师能够平等的对话,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身份为平等的首席。在實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尽量多的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且具有探究性的学生活动,而教师则以主导者的身份积极深入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听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需求,提供给学生必要地的启发和引导,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一个学生意见的收集者、分析者和评价者[3]。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以平和的心态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勇于在课堂上使用“诱导”方式教学,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路、方法等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标新立异”的地方进行指导评价,并对这种“新”和“异”进行鼓励,切莫对其视而不见或冷嘲热讽。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课堂,要求化学教师不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摆正位置,以平和的心态变身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给与纠正和补充,才能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有效调控探究活动的方向并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内容、轻方法”的弊病[5]。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高中化学新教材被分为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知识量大,难易程度不等,加上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如果教师面面俱到,毫无选择地将所以知识仔仔细细的教给学生的话,反而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结果适得其反。其次,现代科学知识量大,知识结构复杂且更新速度快,在短短的几年教育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完整的教给学生,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最后,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教育工具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也更加方便了,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并非长远之计。所以,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并教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师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相当有限,远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换代,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比单纯授予知识更重要。
四、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习者
传统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分离的,教师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则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课程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教育者的不适应等问题,例如,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既贴合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活动,如何能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安排选修课程的教学等。面对这一系列新课改带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教师显得不知所措,原有的教学经验更是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角色,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针对问题收集资料,或与同行进行研究探讨,为新问题寻找解决的答案并积累经验,最后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化学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要实现这样的角色转变,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也就是说,这样的研究必须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是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而不是脱离教学实际而进行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再对新老教材做出对比并熟悉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对新教材不断补充、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后探究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再把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步变身为研究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现代教育的挑战。教师还必须通过学习,很好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各项技术,提高自己获取、处理、呈现教学信息的能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五、教师要成为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科知识结构则是工程师手中的画笔,面对纯洁如白纸的学生,即使是再好的工程师,如果缺少了一支好的画笔,就永远都无法绘制出优秀的作品,甚至是毁了那一张张珍贵的白纸。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學教师,一定要德才兼备,具有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专业素养,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浅薄,知识结构模糊、混乱,教起课来,必然会索然无味,甚至错误跌出。相反,学识渊博、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则能使整个课堂妙趣横生。教师是一位终身的教育者,也就意味着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终身的学习者,一方面,新时代的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已经大大增大了,仅凭教师以往积累的知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另一方面,当前的知识日新月异,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扩大、和重建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当前化学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角色,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角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要转变教学观念,摆正角色位置,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刘新知.化学教学论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5-136.
[2]李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教师角色定位[J].教师,2010,(16):17-19.
[3]刘志德.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探究与合作[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01):23.
[4]杨颖.课改中化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2009,(09):14.
[5]陈海波.现代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2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