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茶文化交流对云南对外汉语课程开设的影响
2018-07-26金颖
金颖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茶文化则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外国学习者来中国学习汉语,也应当学习中国茶文化。在云南,茶文化不仅独具特色,更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交流作出贡献。因而在云南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将对中国文化传播和东南亚对外汉语学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东南亚 茶文化 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45-02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丝绸之路珍品,茶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与他国维系良好外交的见证。近几年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交流更加在促进各国友好往来上发挥了必要作用。而云南毗邻多个东南亚国家,地理优势使之成为中国茶文化面向东南亚传播的重要枢纽。因此,在云南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既有利于东南亚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利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历史已有千年之久。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茶叶在中国文化传播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茶文化传播以普洱茶为胜。清代以后,茶马古道上普洱茶传播步入正轨。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在思茅设立海关,控制茶叶和其他货品进出口东南亚。此后十五年,茶叶占据商品进出口总额绝大部分,故有“出口货以茶为大宗,土布次之”。可见茶叶自古以来都在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主要角色。再加上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本就与老挝、缅甸和越南三个国家接壤,使得中国茶文化传播更便利。
对比云南和老挝异同可发现,两地居民语言相通,气候相近,地理环境相似。此类条件下,中老茶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中国边境易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适合茶树生长。易武与老挝接壤,茶树传入后当地居民依靠茶叶发展经济,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普洱茶原料国,老挝不但依靠茶叶发展了经济,也学习了中国的茶艺、茶道。因两地居民频繁通商、通婚,中国茶俗也随之传入。结合老民族特点,老挝有自己特有的饮茶方式。再加上近年来中老边界大力发展茶园经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加快经济产业转型,形成了良好经济产业圈,为中老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缅甸产茶则与我国产茶类似,均具有较长历史。其气温高,温差大,受印度洋季风影响,介于热带与亚热带气候之间。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缅甸适合茶树生长的条件,又因其山脉广布,故分为东、西、北、中四个主要茶叶产区。关于茶叶采摘,当地人将其分为三个季节,分别是“春茶”、“谷花茶”和“雨水茶”三季。茶叶产量丰富使缅甸茶叶出口成为其经济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越南盛产的多种经济作物中,茶叶生产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占据了其外贸总额很大部分。越南与中国接壤,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与中国密不可分。中国横断山脉绵延至越南,而越南北部连接着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更加促进了越南与中国的茶文化交流。越南政府也积极推进其茶叶经济发展,在茶叶出口贸易上花费人工和时间,引进外资,发展出了外企带动茶叶生产的新模式。
与云南接壤的三个国家,其茶文化均不同程度受中国影响,不仅在种植茶树上引进中国茶树种,在制茶和饮茶方面也向中国学习。
二、东南亚各国的制茶方法与饮茶习俗
基于云南主要毗邻老挝、缅甸和越南三个国家,则主要叙述此三个国家制茶方法和饮茶习俗。
在老挝1680米海拔上,生长着许多明清留下的古茶树。受华人饮茶习惯影响,历来有饮茶习惯主要饮料为红茶。自然生长的野生有机茶成为老挝人日常必备。红茶口感柔和,浓香醇厚,可以温胃养肠,是高山民族的不二之选。制茶方法也同中国一致,将茶叶发酵制成红茶。因与云南相邻,制茶方式也与云南相似。
缅甸制茶方法多与我国西南地区相近,所产茶叶分为湿茶和干茶两类。湿茶并非饮用茶,而是食用茶。在缅甸和泰国一带深受珊族和缅族人民喜爱。当地人民逢年过节和娶亲办事都把湿茶当作上等佳肴来招待宾客。湿茶又分两种,一种“腌茶”,一种“浸茶”。“腌茶”是将茶叶蒸煮之后揉捻,经过腌制而成故称“腌茶”。“浸茶”则是采集新鲜嫩茶叶,蒸软后用竹叶将其捆绑放于水坛中以便保鲜,食用时取出即可。“干茶”是饮用茶,主要为绿茶,分为“果敢茶”、“粗绿茶”和“竹茶”。“果敢茶”取其产地果敢为名,“粗绿茶”则因其形状而称,“竹茶”其包装用竹叶而闻名。由此可见,缅甸制茶饮茶和中国渊源颇深。
越南饮茶习俗主要由两方面由中国传入。其北部与中国接壤,两地居民长久以来友好交往,中国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也因此传入越南。而越南南部更多是由华侨带来,越南南部离广东福建近,经海上贸易,中国茶文化传入越南。除此以外,越南特有一种玳玳花茶。玳玳花纯白芳香,当地人喜欢把玳玳花晒干后,放几朵,与茶叶一起冲泡饮用,有解暑止渴的功效。从越南人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茶文化来看,中越关系因茶文化交流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东南亚与中国茶文化交流密切,与云南更加密不可分。
三、云南高校开设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的意义
鉴于云南区位特点突出,来云南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多半来自老挝、缅甸和越南三个国家。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云南茶文化,有利于东南亚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
另外,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以文化教学辅助语言教学,重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其教学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体现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符合外国学习者语言学习动机和我国国情,为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保障。
总观外国学习者日常生活,除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外,直接接触的是其学习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在云南,既能代表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能突出云南地域特点的文化之一,即云南茶文化。唐代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所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由此可见云南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依托中国传统茶文化大背景,云南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其中,普洱和滇红等名茶曾被多次选为维系中外良好友谊之馈赠佳品。外国学习者来云南学习汉语,除学习语言外,衣食住行均涵盖云南地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云南地域文化,有利于外国学习者融入云南。所以,传播既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又体现云南地方特色的云南茶文化,不仅有利于东南亚学习者在云南学习汉语,而且对推广云南茶文化有所帮助。
四、国内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研究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珍品,茶是维系从古至今我国外交关系的重要纽带。论茶之历史,以唐人陆羽《茶经》为经典。当代则以王玲《中国茶文化》(1997)、陈斌藩《中国茶文化经典》(1999)、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2001)为先,有了一系列分别从茶史、类、法、器、俗、国际影响等方面介绍中国茶文化历史的书籍。此类书籍的出现证明了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后有关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提及茶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课程中加入茶文化课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进而有了关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张敏(2014,07)、冯冬梅(2016,11)、(杨德霞,2016,11)均从对外汉语茶文化教学内容选取、方法方式选择、以及其课程模式方面叙述了开设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的必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张敏(2014,07)倡导作为专门的、具体的介绍茶文化的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和常识性,一方面更重视茶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艺术的渊源,使学习者通过感受茶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将茶艺的学习和实训作为教学重点,期望学习者从中亲身感受中国茶艺渗透的中国茶道精神,从而加深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作冯冬梅(2016,11)对比了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学习茶文化的特点,提出茶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附属课程存在,其具备了“对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汉语交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茶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常识性和文化基础性。面对外国留学生,课程内容设置将注重传统文化、茶文化、中华艺术和民俗之间的渊源,让外来者在学习茶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杨德霞(2016,11)则以韩国茶道为例分析了中外茶道的异同,提倡从茶之精神方面让外国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茶文化之茶趣、茶俗。在教学方法上,张敏(2014,07)考虑到学习者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識有限,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主要使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法,在技能课部分主要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操练法,再结合其他教学法。其建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操练法、展示法、参观法、任务型教学法。课程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要认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冯冬梅(2016,11)细化了教学方法。在语言传递部分运用讲授法,而茶艺部分主要以实操为主即操练法,同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实现培养目标。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播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的智慧。操练法:此方法主要应用于茶艺实训部分,通过教师的引导,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实训过程一定要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在操练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知茶文化。杨德霞(2016,11)则提倡随堂渗透法和文化展示法,让茶文化语言化和图像化,在语言教学中渗透茶文化,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开办茶文化讲座。对于课程模式,张敏(2014,07)选择班级集中授课模式让学习者系统而有氛围地学习。冯冬梅(2016,11)主要借鉴马杰的教育设计模式,结合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特点,对茶文化课程教学的教学任务、教学资源、教学对象等进行分析,来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杨德霞(2016,11)提出不占用课堂时间的情况下开展文化体验课,使学习者由兴趣出发,学校更有效。以上学者的研究使本文在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设置研究上有理可依。但在结合地域特点方面,以上研究并未涉及。
针对这点,还有以下关于对外汉语地域文化课程设置相关研究。华霄颖《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从教学者视角转向学习者视角》(2004,03)一文明确提出,外国学习者来中国学习汉语,面对最多的是中国各地带有地域色彩的文化,而学习所在地是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其原因与学习者被某地地域文化所吸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地域优势,将地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进程有助于外国学习者迅速适应文化氛围。曲凤荣(2008,05)、张亚冰(2009,10)也持相同观点。此外,张艳萍(2005,09)、(袁飞,2009,35)则直接从云南地域特点出发,综合本省特色文化,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需要加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这些研究发现,结合地域特点的茶文化类课程略缺系统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云南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地理特点,越来越多学者发现开设对外汉语地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开设对外汉语地域文化课程既能帮助学习者更快适应文化环境,又能传播地域文化,是对学习者有利的选择。针对云南地域文化的特点,开设适合外国学习者的文化课,有助于其学习汉语。而鉴于当前对外汉语茶文化课程缺乏系统性,本文认为应当在云南高校开设对外汉语茶文化课,以便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清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
[2]蔡鸿生.“商队茶”考释[J].历史研究,1982,(6).
[3]冼剑民,王雪萍.中国同东南亚的茶叶贸易与茶文化交流[J]饮食文化研究,2006(2).
[4]林静.中国传统茶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4:231-232.
[5]黄佳枢.“世界茶源”普洱市茶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J].农业考古2016(2).
[6]靳玉乐,罗生全.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7]孙宽宁,徐继存.我国课程论教材建设90周年:反思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2.
[8]吴虹雨,朱成科.近十年来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2011(21).
[9]孟国.关于留学生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3).
[10]孙艳.留学生课程设置与河北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J].艺术教育,2015(3).
[11]陆丹妮.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现代教育化,2016(10)
[12]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
[13]冯冬梅.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思考.探索,2016(11).
[14]杨德霞.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传播与影响[J].福建茶葉,2016(10).
[15]曲凤荣.对外汉语教学中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8.
[16]张亚冰.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留学生本科生课程设置[J].外语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
[17]华霄颖.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从教学者视角转向学习者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8]张艳萍.云南对外汉语教学地域特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