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18-07-26郭娜冯立赵晨昕
郭娜 冯立 赵晨昕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对信用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完善,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信用经济不相匹配,积极加强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现状的分析,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并为未来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发展建议。
【关键词】信用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天津市2017年人才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人才诚信体系建设研究”的中期成果
【中圖分类号】G712;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35-02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命脉。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完备的信用体系也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步入市场经济,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度。然而,我国在工商企业领域、消费领域仍然存在大量的失信、违约现象,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信用建设相关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2014年6月,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加快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建立实施支撑体系。建设国家信用体系必然需要大批具有信用分析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信用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在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设立并开始招生的新兴专业。信用管理专业前景广阔、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为此各高校仍需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专业的建设,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信用管理是一个适应我国社会向建立诚信社会迈进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是集经济、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我国目前短缺而急需的专业。专业以信用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用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为宗旨,是集管理、金融、财务分析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基本分析方法,并在信用分析与管理方面具有应用能力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根据国内专业发展现状总结出国内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特点如下:
(一)专业培养目标
国内大部分高校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信用经济学和信用管理学基本理论,熟悉国际商业活动与风险管理技术,具有企业信用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资信调查与评估、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信用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上的理论知识与课下的实践经验有效结合,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各学校均设置了学科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还设置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如信用管理学、信用风险管理、信用经济学、资信评估与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信用评级等。除课堂教学外,有些院校还专门安排有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和一些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如天津财经大学大公信用管理学院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设置了信用评级实务的相关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站,并设计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测评系统,学生可以观看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或者进行案例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各院校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都进行了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逐步趋于多样化,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验式教学并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索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师利用电子教案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针对实例展开自由讨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我国信用管理专业及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用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对信用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信用管理专业发展前景较好且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建设的重点。我国信用管理专业为新兴专业,不同于国外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大多专注于硕士人才的培养,我国则更注重本科人才的培养,而且我国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重点在大学教育较为单一,尚未实现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专业教育大都注重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传输,设置特定课程,与实践结合相对较少。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各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健全仍需优化
随着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我国逐步发展,以及国务院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规范,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对社会需求的把握不足,还未能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在复合型人才需求以及注重个性化培养的大背景下,目前各院校在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
(二)教育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我国各高校对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学习专业知识,较少涉及实验课程。课程的实训性不足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且理论教育与实际的脱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仅仅通过讲授法传播理论知识,教学形式的单一也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资源缺乏且利用率较低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中信用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难以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尚不能完全满足。教育经费、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三种教学资源失衡且存在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的现状。教师对资源利用缺乏正确认识、对学生的关注度降低一并导致了对教育技术的操作水平降低。同国外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相比,课堂中使用资源的类型略显单一、利用率较低。而教学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中的教学效率,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师资队伍急需充实
同信用管理行业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现有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行业越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越大,人才引进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团队建设的效果未能有效的体现。其次,专业课教学任务加重,而现有师资队伍将不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过多的课时任务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水平。同时,专业教师大多是从金融教育转而从事信用管理教育,缺乏更具备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教师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大多數教师仍缺乏信用实务分析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这将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五)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首先,国内高校及教师对学科设置具有固化思维,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缺少创新,排斥变革,教学模式不够灵活,习惯沿袭传统的学科设置,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我国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从整体来看信用管理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较为丰富且具有各自特色,但大部分院校缺乏实践性、应用型导向课程的建设,学科交叉较少。课程设置弊端将导致学生对于跨学科的知识不够重视,最终导致毕业生要在就业之后继续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
三、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方面
本专业对应用性要求较高,因而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着重强调用人单位所需实务能力的培养,将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围绕“需求导向”设计和实践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水平教学团队、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信用管理人才。
(2)在培养过程方面
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突出校外实践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到与合作单位共建的实践基地进行实务技能学习。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利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
(1)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进行线下教学互动,实现资源分享。改进实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2)加强教学管理
制定相应的教学考核制度和人才培养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学生实践学习环节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信用管理是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各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可以将合作企业引入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贴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偏好。
(三)丰富教学资源并提高利用率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这需要各高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后期的修正、完善。在具备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下,开设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利用评级软件解决信用问题的机会,各高校也可根据自身的合作资源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实验课程。
(2)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进入各评级团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参与真实的评级项目,完成一定量的项目任务,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和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做出考核评价。这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四)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1)制定师资队伍培养计划
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以合理师资结构、完善教学梯队。加大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吸引相关专业应届博士毕业生及重点高校高层次人才,充实本专业专职教师队伍。制定科研奖励办法,组成科研梯队,保证科研工作在建设期内见成效。
(2)加强“双师”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信用管理企业或金融机构挂职锻炼,邀请企业高管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系统授课。搭建校企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师对业内动态的认知水平,为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提供理论研究和实务课题、提升理论研究的价值创造条件。
(五)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在本科教学的专业课设置中,既保留必修的经济类基础课,还专门安排与资信评级相关的专业课程。提高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对学科创新设置的重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创新课程设置。针对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围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2.设立应用导向的课程设置目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以应用为导向,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结构。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信用评级的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评级方法创新所需的能力支撑构建相应的课程知识体系。
信用管理专业在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而信用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实力。借鉴国外的建设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朝着国际性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级信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晶妹.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6):85-86.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50.
[3]郭长平.高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2,(04):29-31.
[4]李贵安,张宁,郑海荣,王晶艳.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61-65.
[5]蒋洪新.强化育人导向推进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44-46+92.
[6]沙鑫美.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47-51.
[7]郝兆杰.教育信息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17,(03):112-115.
[8]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77-81.
[9]洪玫.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教育应先行[J].经济问题探索,2002,(12):106-108.
[10]王义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8-10.
[11]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郭秀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究,2008,(02):86-88.
[12]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9,(0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