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分析与翻译策略
2018-07-26张瑞华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等因素,译者的任务不仅是解读原语语言符号,而且还须破解原语非语言符号——文化内涵。翻譯是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借鉴翻译中的等值策略及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理论,针对由于文化差异多导致的翻译实践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等值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0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26-02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符号体现的文化内涵不同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意识化的符号,即包括产生这一文化的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世界观、思维方式等语言信息符号。了解这些“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德国文化,避免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误解和冲突。
2.语言结构不同
从语言结构来看,语言中大量的成语典故、谚语、格言、歇后语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并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从文化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肯定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对等关系。
3.文化价值观念不同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因社会体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而不同,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因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差异甚大。翻译活动是社会背景与文化传统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间的一种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和规范下的交流与往来。
4.思维模式不同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之所以受阻,不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历史、生态、宗教、民俗不同,对于同一思维对象,不同民族的思维角度可能不一致,从而在语言上会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如表示“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汉语中可说“一举两得”或“一箭双雕”,德语为“zwei Fliege mit einer Klappe schlagen(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
研究不同文化层出不穷的语言使用习惯背后的本质差异,分析不同文化思想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对言语交际的影响,无疑会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难题
“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①翻译必然受原语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制约,一些学者甚至提出翻译与其说是语言交流不如说是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带给翻译的难题大致有: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词汇意义不同,易产生误解;语用意义不同引起误会;语用习惯不同。
三、篇章语言学角度的翻译要求
维尔纳·科勒(Werner Koller)的规范性等值要求模式提出,翻译是从一篇原文延伸到一篇译文的一个语言性的、篇章性的行为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产生了等值关系。“等值”这一概念还需要进一步定义,可具体区分为以下五种:
1.外延意义的等值,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外延意义上是相等的;
2.内涵意义的等值,指译文和原文所描写的事物在内涵意义上,如在修辞层面上、社会群体语言特征等方面是等值的;
3.篇章语言使用规范的等值,指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使用规范方面是等值的,符合某一篇章类别的语言使用规范;
4.语用的等值,指语用层面的、和译文接受者有关的等值,如译文能够起到和原文相同的交际功能;
5.形式美学上的等值,指译文与原文在美学上、形式上和个人风格特征方面的等值。
四、跨文化交际角度的翻译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译文读者既不懂出发语言,也不了解出发语文化,加上受母语文化所影响,他们的反应不可能与原文读者完全一致。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和经历一个陌生的文化,译文中体现出发语文化特殊的社会背景、阐释模式和价值导向的地方,需要读者不再以自己母语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作为阅读的出发点,而是按照出发语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在原文本身的关联中来阅读和思考。但是读者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世界观投射到篇章当中,以致出现理解的偏差。因此,读者阅读外语篇章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发现篇章的陌异性(Fremdheit)。相应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篇章的陌异性。但是,译者不能剥夺读者阅读的乐趣,而是要给读者留出感知和反思这一陌异性的空间。
五、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在翻译时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仍存在分歧。
归化派认为:
1.把源语的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是危险的,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而且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2.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所以译者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为目的语文化。
3.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提出过高的要求,强求目的语文化的读者理解源语文化作者的世界。
异化派认为:
4.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5.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
6.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译者应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选择恰当的译法,译出忠实通顺的译文。翻译文学作品时,优先考虑异化,其中成功典例要算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佛经翻译了,翻译大量采用异化译法,达到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反,若为一般的目的语读者翻译,满足他们猎奇消遣的心理,就应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采用归化的方法。美国著名的诗人兼翻译家庞德曾用归化的译法将中国长诗《华夏》译为英语,虽然翻译中存在很多误译的情况,却因运用了符合读者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而在美国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不同语言的多元文化交流中,翻译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桥梁作用。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译者应善于发现文化差异,从源语言的角度出发理解原文本,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既要发挥翻译实现信息转换的作用,促进人类沟通交流,也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注释
①廖七一,《文化观念与翻译》,选自《文化与翻译》,郭建中,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参考文献
[1]王京平.新德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桂乾元.实用德汉翻译教程[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5]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36-39.
作者简介:
张瑞华,(1992-),女,河南扶沟县人,研究生。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