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的创新突破及传播模式
2018-07-26王彤旭
摘 要:传播技术和媒介环境的变化与革新改变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内容需求和收视习惯,以选秀和竞技为代表的层出不穷的大众化通俗娱乐节目使传统的传播内容受到巨大的冲击。为应对挑战,实现文化综艺的创新和转型,官方媒体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取精去糟,推陳出新,达成新老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传播渠道。2017年可谓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元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原创文化综艺的制作和播出受到了普遍关注,《国家宝藏》更以纪录片的题材融合综艺的传播模式完成了形式变革和内容突破,并凭借其对国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传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赢来新一轮的收视狂潮。
关键词:文化综艺;《国家宝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04-02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并联合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进行文物领域内容传播的文化综艺节目。邀请九名馆长坐镇,任命张国立等为讲解员,王凯、李晨等27人先后担任守护者,共同为民众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节目播出后,要从九家博物馆中每家各择一件作为在故宫六百年诞辰之际以《国家宝藏》为主题举办文博特展的备选宝物,每家博物馆推荐三件馆藏,交与民众甄选。
一、《国家宝藏》的创新突破
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生活,其传播的第一要义是客观真实,即有理有据地展现事物的本来样貌,并期待能够引发受众的思考,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综艺节目是具备通俗娱乐性的电视节目形式,通过为受众提供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谋求盈利。与以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相区别,《国家宝藏》的制播首次采取纪录片的电视艺术形式融合娱乐综艺的节目形态,不仅真实地向受众传递国宝文物的历史渊源和客观实在,还通过娱乐化的互动演绎削减传统文化类综艺沉闷的传播氛围。
《国家宝藏》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介绍国家文物,由明星传递的国宝信息通俗易懂且极具趣味,让文博教育推广节目变得雅俗共赏,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避免因受传者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招致的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国家宝藏》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群体,在其聚集的社交网站中,豆瓣评分高达9.2分,相关话题关注度居高不下。b站全集播放量超过一千四百万,为《国家宝藏》贡献了无数长评和密集弹幕。可以说,《国家宝藏》代表了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模式的又一次创新突破。
二、《国家宝藏》的传播过程
1984年,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构成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信源、讯息、信道、信宿以及反馈。本文主要探讨传播过程中的信源、讯息以及信道。
1.信源
信源又称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由于《国家宝藏》文物探索的专业节目性质,其信息无法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必须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环节。意见领袖是人群中向他者扩散信息,并施以影响的活跃人物,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通常是由意见领袖掌握,再流向一般受众。所以,《国家宝藏》的传播者首先是作为意见领袖的通晓文博的专家学者。《国家宝藏》每集介绍三件国宝,作为其最核心的意见领袖,博物馆馆长向观众讲述国宝经历、文物的历史意义以及推举缘由。此外,还邀请在该文物领域拥有较深造诣的专家担任国宝今生故事的讲解,包括对其制作工艺和科研成果的说明。
其次,具备媒介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国家宝藏》共有27名守护人,多为演技精湛的演员和口碑良好的人气明星。他们正面积极的媒体形象能够代表国宝的崇高地位,其高超的演技以及背后的庞大粉丝群体使《国家宝藏》拥有众多的基础受众。与受众类似,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起初对自己守护的国宝不甚明晓。但随着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对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能够产生内在化的理解,有选择的呈现国宝的前世渊源。
再次,国宝的普通爱好者。意见领袖并非都是权威人士,即只要对大众传播某一领域的接触量大,接触程度较深,便可成为意见领袖。例如张甡就是普通的国宝爱好者,但对瓷器十分精通。因钟爱瓷器投身志愿工作,自称故宫博物院问不倒的讲解员,又如守护云梦秦简的基层公安干警。普通人中的意见领袖身份更贴近受众,利于其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2.讯息
媒介讯息即传播内容,由一组互相关联的意义符号构成,能够传递意涵完整的信息。《国家宝藏》首先向受众传递的是国宝的基本概况和历史源流,27件文物全方位的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字、礼乐、律法等的习俗和演变,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意义和现实价值,例如云纹铜禁的失蜡法制作为现代社会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提供基因。文物讯息的传播能够增进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明晓国宝的珍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国家宝藏》向受众传达的不仅是文物的表层信息以及为国宝做宣传,也包括国宝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即对文物保护的呼吁和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信仰的呼唤。又如青年编钟乐团的团员分享编钟的国外演出经历,外国人对编钟的叹服使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自信和骄傲,文物精神的共享有利于促进中国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真正完成让文物“活”起来的传播目标。
3.信道
信道,又称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为讯息的交流提供通路。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人碎片化的观看习惯使传统媒体及其传播内容面临困境,但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宽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除央视频道外,《国家宝藏》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以及b站等多家视频网站同时播出,便于不同收视习惯的用户接受讯息。在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虚拟社区中,观众的热烈讨论以及观后长评能够展现受众认可度,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媒体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宝藏》的知名度和受众面。不仅如此,《国家宝藏》开设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积极的与受众展开互动,并设置投票机制由民意选取参展宝物,增强观众的节目参与感。新型的传播形态为《国家宝藏》创造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互动交流吸引更多的媒介受众走近文博探索。
三、《国家宝藏》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领域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定义众多,包括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提出的传播的经济功能以及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作为央视出品的官方文化综艺,《国家宝藏》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文认为其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功能以及提供娱乐的功能。
1.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传承,即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文化传播的分类形式多样,从其传播方向上,可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国家宝藏》的信息传递具有纵向流动的性质,即对民族文化内部的传统、观念、价值的继承和发扬。《国家宝藏》的前世剧情展示先辈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生故事开启后人对文化遗产的坚守。拉斯韦尔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传播是人类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在《国家宝藏》中,先人如何打孔制造贾湖骨笛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萧兴华将原材料赠予徒弟,希望她肩负传统音乐的传承寻找谜底。《国家宝藏》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唤起国民探索历史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国宝文物的守护,其传播的核心要义就是传承。
2.教育功能
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赖特认为大众传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1]。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中坚力量,《国家宝藏》的核心受众就是青少年群体。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其对受众的教育引導。
在《国家宝藏》讲述的前世今生中,司马池为保民族汉字流传后世甘愿赴死、梁金生祖孙三代与其他故宫人在日本侵华时期护送一万三千箱文物南迁。大众传媒能够通过讯息的传播潜移默化的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国家宝藏》运用先辈与今人的民族热血和工匠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道德教育,能够广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共同印象,使其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建立投身文物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不仅如此,《国家宝藏》中所呈现的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为社会大众敲响警钟,促进受众在与自身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内省式思考,使其行为在自我约束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强调以报刊为首的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国家宝藏》以教育作为其文化扩散的重要目标。
3.提供娱乐
《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化普及节目,提供娱乐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但偶像明星的演出增添了不少娱乐效果。例如王凯扮演的乾隆在短剧里受到王羲之和黄公望的“吐槽”,使节目笑料不断,并在网络上出现了调侃乾隆审美的表情包和图片,他守护的各种釉彩大瓶也衍生了“各种”体的网络流行语。与其他文化传播综艺相比,《国家宝藏》的知识普及更有趣味,不仅拉近了青少年与文物的距离,还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四、结 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学观点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具有辩证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国家宝藏》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渴求知识的青少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究其根本,《国家宝藏》并非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对受众进行说服性传播,而是中华文化与国宝的魅力推动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转迎合,促进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简介:王彤旭,女,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